当前位置: 无量光佛教网 > 佛学网摘 >

观心明法(2)

虽然众生的心和圣人的心都是在追求快乐,然而因为内在的无明黑暗,往往南辕北辙,众生追求到的都是虚妄无常的快乐,如舔刀头之蜜般,伴随在后的却是无尽的痛苦。所以大悲世尊为众生点燃慧炬,指引正道,依之而行,

   虽然众生的心和圣人的心都是在追求快乐,然而因为内在的无明黑暗,往往南辕北辙,众生追求到的都是虚妄无常的快乐,如舔刀头之蜜般,伴随在后的却是无尽的痛苦。所以大悲世尊为众生点燃慧炬,指引正道,依之而行,心就会走出无明暗室、邪见稠林,趋向于真正的快乐幸福之地。

四、道理

   心除了趋乐性,还有趋理性。我们常说“心安理得”,心要想安乐,首先就要让自己觉得有道理。人毕竟是理性的动物,即使是一个坏人,也需要找一些歪理来为自己的行为辩护,让自己的心觉得坦然,如说“盗亦有道。”人心不能接受非理性,就像形式逻辑中提到的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是每个心智正常的人天生就有的思维本能。人心若是失去理性,要么发疯发狂,要么痛苦不堪。
   佛教是宣扬理智的宗教,佛法强调的是以理服人,佛陀总是启发性地问弟子,某法是否无常,无常是否苦,苦是否无我。这没有任何教条的强迫,全是在讲述事实的真相。心灵是接受道理的,我们应该把心当作是自己内在的朋友,而不是敌人。当心灵遇到问题时,不要用暴力逼迫它接受这、接受那,要晓之以理。人若扭曲自己的内心,准备不讲道理地降伏其心,那就如同拽着自己的头发,想把自己拔起来一样,毫无可能。我们可以欺骗别人,却欺骗不了自己的内心;我们可以做到身服口服,却没有办法强迫心服。直心是道场,心灵的症结,必须通过真诚地面对自心,讲清道理才能解决。
   比如,我们常劝人不要贪,不要嗔,不要执著,可往往收效甚微。这是因为表面上,好像我们已经同意了,但内心深处并没有获得真正的认可。譬如,走在路上看到远处有块黄金,有人劝你不要看,你一定不高兴,即使真的听了他的话,不看不拣,但心中也会恋恋不舍。而如果说我带你去看,发现刚才眼花,那根本不是黄金而是“米田共”,无须人劝,你也会避之三舍的。
   若要降伏三毒之心,不是命令心“不要贪,不要嗔,不要痴”就可以做到的。必须让心认识到贪嗔痴是一种颠倒,而心的颠倒来源于想的颠倒。正如佛陀所说的,想倒故心倒,心倒故见倒。如果我们看清楚原来以为永恒的,其实是无常的;原来以为快乐的,其实是痛苦的;原来以为是我的,其实是与我无关的;原来以为是妙净的,其实原来是污秽的;那我们自然会灭除贪嗔痴心。

五、惯性

   重复的心理活动,会形成惯性。这种惯性有时是有益的,比如学习知识、掌握技能时;而有时是有害的,比如越熏越强的烦恼习气。心虽然是讲道理的,但当惯性太强烈时,还是会受过去思维模式的影响。从这个角度来说,明白了道理,修行才刚刚开始。如《楞严经》所说,“理则顿悟,事则渐除。”
   比如,某甲与张三有矛盾,一看到张三就不高兴,这几乎成了条件反射。即使学了佛法,这个惯性依然存在,那该怎么办呢?首先要学会把惯性的心理活动拆解开来,1,看到张三;2,想到与张三曾经吵过架;3,今天张三没跟我吵架;4,我只看到一堆显色形色表色;5,一切是无常的,并没有实在的张三自体,五蕴刹那变化,现在的张三已不过去的那个;6,我到底在对谁生气呢?当我们把一瞬间的心理活动拆开,就会看清楚烦恼生起的虚妄性,理性一占上风,错误的惯性就无法延续。
由于心法变化的飞快,初学者不太可能很好地观察,所以佛陀教人先从较粗大的色法观起。比如观照我人是如何行走的,先迈左腿还是右腿,脚跟先离地,还是脚尖先离地,踝部弯曲,膝盖弯曲,抬起,前移,落下……等等。观察色法熟练后,就可以观察较细较快的心法。保持正知正念,保持持续观照,原来惯性的冲动就都会变慢下来,所有细节一览无遗,烦恼再也不可能浑水摸鱼地潜进来了。
   当然,修行不仅是要改变我们错误的思维模式,更重要的是塑造正确的思维模式,并让这正思维越来越熟练,乃至无间等,以成为心灵新的惯性。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
栏目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