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自力与他力的融合(济群法师)(2)

念佛的深行,是依持名念佛、观相念佛,而引发甚深的三昧,契证诸法实相。依持名念佛,都摄六根,净念相续,如《阿弥陀经》所说的,执持阿弥陀佛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

  念佛的深行,是依持名念佛、观相念佛,而引发甚深的三昧,契证诸法实相。依持名念佛,都摄六根,净念相续,如《阿弥陀经》所说的,执持阿弥陀佛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这是依持名念佛而成就念佛三昧。另外《文殊师利所说摩诃般若波罗蜜多经》传出的一行三昧,是系心一佛,专称名字,能于一佛念念相续,入一行三昧,通达恒沙诸佛法界无差别相。中国禅宗四祖以下,在禅修的方法上,也以此为依据,从称名念佛入手,直契法性。
  观相念佛的内容就更丰富了。念佛三昧的盛行,与佛像的塑造有密切的关系。《般舟三昧经》说:“作佛形像,用是成三昧故。”修念佛三昧,依《坐禅三昧经》、《思维略要法》、《观佛三昧海经》等说,都是先取相,忆念不忘,然后正修念佛三昧的。《观佛三昧海经》说:“欲系念者,欲思维者,欲行禅者,欲得三昧正受者,都要观佛。”可见依念佛得三昧的修行,已成了当时人们禅修的通途。
  观相念佛有生身观、法身观;从释迦佛到观十方佛;从观十方佛到观自心是佛。念佛三昧的修习次第,依《思维要略法》,先观佛像,“先从肉髻,眉间白毫,下至于足;从足复至肉髻。”如印像明了,然后一心观佛,“闭目思维,系心在像”。观像心得安住,能开目闭目,“坐卧行步,常得见佛”。进一步观生身:念佛在菩提树下成佛,鹿野苑转*轮等,“随用一处,系念在缘”。生身观是观世尊在世的具体活动。再进而念法身:已于空中见佛生身,当于生身观内法身:十力、四无畏、大慈大悲,无量善业 。“如人先念金瓶,然后观瓶内摩尼宝珠”。再进而观十方佛:从东方的一佛、二佛,渐渐增多到无量佛;再从南方、西方、北方的一佛、二佛 ,渐渐增至无量佛。从观佛,一心系念佛相,到成就念佛三昧,能见佛闻法,游行十方佛土,这是何等的畅快。
  四、自力与他力的融合
  佛法的修行是自力的,但自力太难,于是佛陀又开设易行道的他力法门。就念佛法门而言,通常我们的认识,总是停留在持名的、散心的、他力的概念上。其实,念佛法门是很博大的:它有深行、浅行;自力的、他力的;散心的、定心的;持名的、观想的、观相的、实相的。今天我们提倡念佛法门,不应该只是停留在持名的、散心的、纯他力的意义上。应该对念佛法门有个全面的认识,并能将自力与他力融合在一起。
  1、他力应有自力的前提。佛法的修行,是对生命自身的改善 ,从闻思修树立正见,到持戒、修定、发慧、解脱烦恼,这个基础无论何人都不能偷工减料,走后门。佛菩萨恐怕也不能代替你去完成。一个人假如不持戒、不修定、缺乏正见,没有这些自力的基础,认为只要对佛陀具足信念就行了,我觉得这与佛法的根本精神是相违背的。
  2、依持名、观相念佛,以信愿为基础,可以实现他力的救度;但持名、观相念佛,更应该重视依念生定的原理,专注于佛号或佛像的观行中,以求成就念佛三时,当下见佛,见佛国土。这样往生净土才更有把握。
  3、持名、观相念佛与佛法的一切修行一样,目的都是为了断惑证真。持名、观相念佛不应该停留在散心的假想观上,应在正见的导引下,修如实观,修实相念佛,契入诸法实相。
  4、禅修中,如观佛不明了,或观色不显,或在禅修中遇到障缘,使得禅修不能正常进行,烦恼不已。此时端依佛力加持,在观像前,应先行忏悔、请佛、随喜、发愿,也就是天台家所说的五悔法,然后静坐。这是依他力辅助自力。
  5、修念佛三昧,依佛力加持,修假想观,见十方诸佛已。进一步应该能以如实观慧,了知三界唯心,自心是佛,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引发正见,契证菩提自性。
  五、结说
  学佛修行依纯自力不易,纯他力又偏离佛法的根本精神,自力与他力的融合是一种比较理想的修行模式。正如永明延寿禅师所说的: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今世为人师,来生为佛祖。在探讨到他力的信仰时,必然要涉及到念佛法门,而念佛法门不仅是散心的、持名的、他力的,更应重视定心的、实相的、自力的。修行倘能将自力与他力结合,则能收到事半而功倍的效果。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