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慧远的念佛法门(向学法师)(3)

这段经文向人们介绍了往生阿弥陀佛国土的主要行门,行者想要往生此国土,首先要在“持戒完具”的基础上,选择一清静的地方“独一处止”,根据经中所听闻到的阿弥陀佛国土情形,对阿弥陀佛和其国土系心观想。经中提

  这段经文向人们介绍了往生阿弥陀佛国土的主要行门,行者想要往生此国土,首先要在“持戒完具”的基础上,选择一清静的地方“独一处止”,根据经中所听闻到的阿弥陀佛国土情形,对阿弥陀佛和其国土系心观想。经中提到,离我们这国土千亿万佛刹有个国土,其国名称为“须摩提”,即是“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正在此国土中为众菩萨说经。行持此“念佛三昧”,在定中自然能见到阿弥陀佛国土的庄严像,经中用睡梦见到各种珍宝和众亲属所体验到的喜乐,来作譬喻。

  这里值得注意的是,要想在定中见佛而修的“念佛三昧”,首先,要“持戒完具”、“不得缺戒”;其次,要一心系念“彼方佛”,即“阿弥陀佛”,从一昼夜到七昼夜,功成以后即能见到阿弥陀佛,经中称此三昧为“现在诸佛悉在前立三昧”,即“见佛三昧”;第三,在此三昧的定中,能见到彼佛,出定以后即不见,犹如梦中的景象只能在梦中见,睡梦觉醒以后,其景象就会消失;第四,经中强调了行者想要往生阿弥陀佛国土,要心心相续无有间断地观想和系念阿弥陀佛的三十二相,具足无量光明等,由此念力在定中得以见到阿弥陀佛,而且在临终之后便能往生其国土。

  慧远的“念佛三昧”,以《般舟三昧经》为依据的说法是无疑的,在《鸠摩罗什大义》中,不仅记载了慧远亲自谈到他的“念佛三昧”,是《般舟经》念佛章中说,而且从他向鸠摩罗什所提出的相关问题中,可以看出他对“念佛三昧”的梦喻产生的疑惑与不解。

  远问云:念佛三昧,《般舟经》念佛章中说,多引梦为喻。梦是凡夫之境,惑之与解皆自厓已还理了,而经说念佛三昧见佛,则问云则答云,则决其疑网。若佛同梦中所见,则是我相之所瞩想相。专则成定,定则见佛,所见之佛不自外来,我亦不往,直是想专理会,大(答)闻于梦中了,疑大(夫)我或不出,境佛不来,而云何有解?解其安从乎?若真兹外应,则不得以梦为喻。神通之会,自非实相,则有往来,往则是经表所谈,非三昧意,复何以为通?又《般舟经》云,有三种事得定,一谓持戒无犯,二谓大功德,三谓佛威神,为是定中之佛,外来之佛?若是定中之佛,则是我想之所立,还出于我了。若是定外之佛,则是梦表之圣人,然则成会之表,不专在内。不得闻于梦明矣。[22]
  从这段的问语中,可以看出以庐山慧远所行持的“念佛三昧”是以《般舟三昧经》为依据是毫无疑问的,但对于经中以梦为譬喻来解释定中见佛的境界是有一定的疑惑。首先,他认为梦是凡夫虚妄不实的境界,梦中的惑与解都是自生自灭的现象,而彼经说依“念佛三昧”在定中见佛问法,决其疑网,此佛如果同梦里所见的境界,则是我想之所显现的,只不过是我们自己想象的佛而已,那么这样的佛怎么能够为我们断除疑网呢?第二,经中说,由于专思集虑而成三昧,在此三昧的定中能够见佛。而我们所见之佛不从外界而来,我们等也没有到佛那里去,怎么能够为我们等断惑生解呢?如果彼佛真是外应众生而现的,那就不应该用梦的譬喻来说明“念佛三昧”。第三,《般舟三昧经》中说,要在三种的情况下能够获得三昧,一是持戒不犯,二是修行者的功德力量,三是藉佛威神的加被。但这里所说的佛的威神,是指定中的佛,还是感应众生而来的定外的佛呢?如果是定中之佛,那也只是由我们自己心想所生的佛而已;如果是外应而来的佛,那就应该是超越梦境的圣人,这样与佛成会的情况,就不完全是在行者本身的定力。

  鸠摩罗什在解答慧远所提出的问题时说,谈到见佛三昧有三种方法,一是得天眼天耳的神通菩萨,飞到佛所,见佛请益解除自己的疑难;二是未得神通的行者可以通过常念阿弥陀佛等诸佛,由于心住一处而得三昧,即能见佛而除疑惑;三不管是已经离欲的还是未离欲的行者,通过学习念佛,都能见到佛像或者是生身,可以见到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之佛。这三种定都称为“念佛三昧”。对于未离欲的行者,可以通过摄心一处依其定力而得见佛。此摄心一处的定力是修行佛道的根本。修行般舟三昧,虽然离却语言忆想等分别,但定中见佛的情况决不是虚妄。释迦牟尼佛在开示阿弥陀佛身像经典很多,在《般舟三昧经》中,明文说道,要常忆念阿弥陀佛在西方过十万佛土,彼佛以无量光明,常照十方世界。由此可知定中能见佛的说法不是徒劳的虚妄分别。因为有人不信定中能够见佛,不知道修行禅定,而认为未得神通的人,怎么能够见到远方的佛呢?所以经中用梦来譬喻此念佛三昧。这好象常人的做梦,虽然距离我们很远的事物,但由于梦力而能到能见。梦是自然之法,无所造作施为,都能如此,何况有所施为的定力,其功用怎么不能见佛呢?另外,行者对诸佛之身,如果认为是有决定相而加以忆想分别,执著为实有,那是错误的。这忆想分别所见的佛,才是虚妄不实的。而在经中也说,诸佛之身皆从因缘而生,没有自性,毕竟空寂,如梦如化。这样说来,若是虚妄一切法都是虚妄,不应独以行者定中见佛之事为虚妄。若其他的事不虚妄,一切法都不虚妄,那由般舟三昧能见诸佛之事,就不能说是虚妄的。[23]

  慧远等在庐山结社念佛,以期往生西方弥陀国土的誓愿应该是深受《般舟三昧经》的激发,因而使他们对弥陀国土产生了极大的信仰和向往。他对《般舟三昧经》里所谈到阿弥陀佛及弥陀国土的庄严相,和藉“念佛三昧”的功夫能够在定中见佛和往生弥陀国土应该是没有疑惑的。不然,他就不可能有创立白莲社,率领徒众精修“念佛三昧”共期西方弥陀净土之举。他所疑惑的只是在以梦为譬喻来解释“念佛三昧”的问题上。在慧远看来,梦是虚妄的,那以梦作为譬喻的定中见佛的佛是不是也是虚妄的呢?鸠摩罗什认为,般舟三昧定中见佛之事,决不是虚妄的,依以定力得见远在西方的阿弥陀佛及其国土,是佛在经中所说,是真实不虚的。经中之所以用梦来做譬喻,那是由于有人不理解通过三昧能够见到佛。实际上这是一种方便的喻说,不能因为梦境的虚妄,而推测定中见佛也是不实的。
  
  四、慧远念佛法门的主要特点
  慧远的念佛法门是观想念佛,观想念佛为禅法的一种。「禅」与「定」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早期佛教之禅观有四禅八定之说。禅的意思是「思惟修」,即静虑,定为「三昧地」,又译作「三摩提」或「三摩地」,即排除一切杂念,使心获得平静。由于禅与定有相近之处,因此一般往往以「禅定」合称。禅与定,是佛教宗教实践修行的重要组成部分。佛教的基本内容可归纳为戒、定、慧三个部分,称为「三学」。在此三学中,「戒」和「定」是修行实践,「慧」则是修行者的智慧和理论修养。「三学」中「定」是一个重要环节,由「戒」入「定」,自「定」发「慧」。佛教传来汉地,禅定之学同时传入。中国汉末至南北朝时期佛教最重要的两个系统即般若学和禅学,有关习禅的经典也很早就有传译,如安世高就曾译有《安般守意经》等讲解如何习禅的经典。安般守意,这是安世高着重介绍的一种禅法。所谓安般,即出息入息;所谓守意,即专注一心。这种禅法要求修禅者有意识地控制呼吸,同时又专注一心,思想集中,由此渐渐进入禅的境界。这种禅法早期中国佛教流行的主要禅法之一。慧远非常重视禅法的修行,早年在亲近道安的时候,曾经修习过《安般守意经》和《阴持入经》等小乘禅观,在庐山又组织佛陀跋陀罗译出《修行方便禅经》,可以说慧远以禅定为主要途径的念佛法门,深受当时中国所流行禅学的影响。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