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无量光佛教网 > 佛学网摘 >

生 活 就 是 学 校(2)

先生把《收》、《发》两种簿子收回存下,另换新的再继续下去。 记得有天在吃夜饭的桌上,我把邮政局办事员的话转告了 陶 先生。 吴 先生说:「老夫子目的是『备忘』,是利己,想不到还助了人。」 陶 先生停住了筷子
先生把《收》、《发》两种簿子收回存下,另换新的再继续下去。

记得有天在吃夜饭的桌上,我把邮政局办事员的话转告了先生。先生说:「老夫子目的是『备忘』,是利己,想不到还助了人。」先生停住了筷子,沉思起来,隔了好大一阵子,才说:「细小尚且使人受益,可见社会需要帮助的地方太多了。」

先生和吴先生像兄妹。先生出门,先生把两样必备的物件:皮包、文明棍,送到他手中;先生跨出门时,总站一会儿,掉头向门内看看,说:「想想今天我不在家,你单独还要做什么事?」甚至还启发我帮着想。先生回来,宽衣呀,接皮包呀,放文明棍呀,都由吴先生操劳。我曾主动帮做侍侯的事。先生摆手,说:「先生有先生的性格,我有我的性格,我俩的性格恰恰好互相调节,很是融洽。我受益于他,他帮助于我,这不是劳累,是幸福。别人体验不到,即便你帮助了,也尽心诚意,我们接受起很勉强,你也不是滋味。」

先生当时任国民政府参政员,与陪都大人物交往频繁,却没有一部电话。而家的一日三餐,全由吴先生操办,买菜、洗碗、抹桌等等。先生都不允许我插手。有时我感到让有身份的人服侍一个小伙计实悖情理,不免与先生一同出门的路上,表示出愧疚。先生严肃的说:「我家连你三口,各司其职,各显其能,个个都相互受益,人人都天天进步。我搞几十年教育,就是要使社会变成我家庭的样子。」当时,对先生的话,是不太懂的。几十年之后到垂垂老矣的今天,方悟出了些道理。

先生没有烟、酒嗜好。有段时间,陶师母身体不大好,带刺激性的味道闻了,更增添不舒服。若来客抽烟,或由我陪先生到公园散步,或先生约对方出门。总而言之,尽量让清凉亭内空气净化。就这件事情,我对先生表示了景仰之情。先生却大不以为然,问了我读过「孔孟」的书没有?接着说:「几千年前我们的老祖先,已经崇尚“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的品格。我只是做了件“ 板凳打调坐 ”的事。」先生还背了「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之类的古人警句,来告诫我。有时,还会用笔当着我的面,在纸上边写边圈点,我诺诺不已,先生更是孜孜不倦。

先生,每天必记《行知备忘》。他在书房正墙上写有:「办事有先有后,做起有易有难,一天计划安排,临时还需调整」的字幅贴着。

后来,在先生的帮助下,又帮我寻到一所学校,继续我的学业。

本文摘编自《红岩春秋》2004年第3期中《我在陶行知家干活》一文(周德厚讲述、黄文轩整理)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分隔线----------------------------
栏目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