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无量光佛教网 > 佛学网摘 >

知青与禅——关志明

学佛网摘站---学佛网,佛,阿弥陀佛,在线念经,在线念佛,念佛,在线诵经堂,在线念佛堂,在线修行,法宝流通,佛教博客,佛网导航,净土,西方极乐世界,净空法师

今年,是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四十周年。如何评价四十年前发生的全国规模的“知青运动”?功过是非,见仁见智!当年本人的知青生活,虽然艰苦得令人毕生难忘,但这种“艰苦”,又对日后的参禅悟道。学习禅文化,作用不少,获益良多。现试举例子说明。

“插秧”是几乎每个到农村去接受再教育的知青必须学习的基本功课。“插秧”要讲究技巧,为了使每束插下去的秧苗能平均地吸收营份、水份与阳光,保证能收获一定的产量,每束秧苗的间隔距离要尽量做到均等。秧苗插下去之后,不论纵横必须尽可能是一条直线。要达到这般效果,就只能凭经验与熟手。奇怪的是,几乎在农村接触的农活中,如犁田、松土、施肥、收割,都是往前走的,唯独插秧,是要往后退的。所以,高峰法师写过一首《插秧偈》。“手执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静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手执青秧插满田”,这句话可以理解为广种福田,广播善根。法师所披之袈裟是一格一格的,所喻亦是此意。“低头便见水中天”。妙!充满禅意。蓝天白云,只有抬头所得。低头只能看见二尺之地。但禅宗认为,能看见什么,关键是在于一个人的心境。心中有佛,眼中自然会见佛。有境界之人,虽然“低头”,但仍然可以感受到“广阔天地”。不底头,就无法保证秧苗的均衡。低下头来,大可以借水去欣赏天空的美丽。修佛就是修心境。参禅是为了悟出人生之道。“六根清静方为道”。此句是为最后一句作铺垫。六根清静,“本来无一物”,是“空”了,但这种“空”,又并非“空无一物”,“虚空无为”。这种“空”,这种“无”却可以换取解脱。换来“净土”。最后一句是诗眼,诗魂,是点睛之句。“退步原来是向前”。插秧的退步,是为了换取成熟的收获。没有眼前的插秧的退步,就不会有日后的丰收。进与退的辩证法,在插秧中得到体现。借插秧的退步,又可喻意佛教中的“放下”。肩上背的太多,手里提的太重,心中填的太满,怎能不累?怎能不苦?为何不放下去求自由呢?“放下”会失去许多,但又会获益非浅,用“低下”与“退步”去换取“开阔”与“圆满”,有必要,也值!

知青的日子,还学会了犁田。手把铁犁,跟着牛往前走,并不难。最难的是到了田边,又要牛转身,又要抽起铁犁,如何让两者恰如好处地结合起来,却是困难的事。因为牛的脾性此时最是暴露无遗。广东人批评一个人的脾性固执,往往会用“死牛一边颈”来形容。“死牛”指固执,不灵活。“一边颈”指使性,执着,不愿改变。牛既是勤快的象征,但牛又是辛苦的象征。民间就有“做牛做马”来比喻为人的辛苦。牛为何如此辛苦?恐怕与牛的使性,不灵活有关。只管直头直路往前走,不懂得转弯,要靠别人吆唱强迫才去转弯。不知进与退的协调。俗世中,为何有人心中老是痛苦不堪?也是因为这种人的执著,执著于功名,执著于利禄,执著于情感。任性固执,往往是参禅的“天敌”。它会影响到对禅意的“悟”。迫使我们不“通”不“透”。周汝昌评《红学》,指出《红楼梦》的核心是一个“情”字。对于出家人来讲,破“钱”容易破“情”难。几乎所有的戒律,均是针对一个“情”字去制定的。要想破这个“情”字。唯“通透”而已。《红楼梦》中的贾宝玉佩带一块通灵宝玉。玉的最大石性是通透。所以曹雪芹就借玉来说佛的“空”。情之通,物之透,若要通透,若要解脱,参禅悟佛,不失出路。结果,贾宝玉的最后归宿,也就必然是皈依佛门。十九世纪德国哲学家叔本华,曾经高度评价佛教,他说:“人类要想摆脱痛苦,必须遏制欲念。人类如果有什么出路,那就是印度发现的,那就是佛教的涅槃之路”。

佛教大乘经典《大涅槃经》讲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法华经》讲一切人可以成佛;《华严经》讲佛无所无在。知青的日子虽然过得十分艰苦,不过回忆往事,验证禅机,同样可以感受“人生处处是道场,挑水担柴皆妙道”。田头溪边,皆是道场,犁田插秧,无非妙用。我们也完全可以把参禅悟道与农活劳动有机地结合起来。其实,禅宗的观点颇有道理:佛不是偶象,佛不是高深莫测的东西。“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无尘即菩提。佛是随处可现的精神。菩提不离烦恼,涅槃不离生死。生活就是禅。从生活当中悟道,并在生活当中证道行道。这就是禅文化给我们的功用。(文:关志明)

编辑:隐石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分隔线----------------------------
栏目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