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无量光佛教网 > 佛学网摘 >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之续篇(2)

弘一律师(1880-1942年),俗姓李,名息,字叔同,出生于天津。曾赴日本留学,1911年归国,先后执教于天津高等工业学堂、浙江省立两级师范学校、南京高等师范学堂等学校。 民国7年(1918年)遁入杭州虎跑寺削发为僧

弘一律师(1880-1942年),俗姓李,名息,字叔同,出生于天津。曾赴日本留学,1911年归国,先后执教于天津高等工业学堂、浙江省立两级师范学校、南京高等师范学堂等学校。

民国7年(1918年)遁入杭州虎跑寺削发为僧,皈依了悟法师,法名演音,弘一律师的修学思想,是以华严为境,以四分律为行,导归净土为果,依此精进虔修。

他研究律学,编撰整理了一些律学著作。潜心圈点校注唐道宣律祖之南山三大部,与宋元照律师之三大记。前者包括《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四分律删补随机羯磨疏》、《四分律含注戒本疏》。后者包括《四分律删繁补关行事钞资持记》、《四分律删补随机羯磨疏济缘记》、《四分律含注戒本疏行宗记》。因此,被佛教界尊为重兴南山律宗的第十一代祖师。

弘一律师创办律学苑,弘扬律宗。创办养正院,致力僧教。还于各地弘法,共纾国难。

民国31年10月13日,弘一律师圆寂于泉州。
留下的主要遗著,有《南山律在家备览》、《四分律戒相表记》。

弘一法师的父亲李世珍,字筱楼,进士出身,曾做过吏部主事。效学明代的王守仁(王阳明),兼习禅宗。

李世珍为人乐善好施,设义学供贫苦子弟读书。常年出资资助“施馍厂”,救济难民。后来,更亲自主持“施馍厂”事务。

另有一处慈善机构,名“备济社”,也是李世珍为了抚恤孤寡救济贫民,于光绪二年而创设。有专项“恤整”救济金,冬季施舍棉衣、玉米面;遇有丧亡无力装殓的,并施舍棺木。

李世珍终生行善事,济贫甚多,受人感戴,为津人称颂,有“河东李善人”的赞誉。

不仅乐善好施,李世珍在克己修身上,也是十分的严谨。饮食起居,皆以《论语》的乡党篇为准则,没有违背之处。

他的重视礼制,影响了家人。弘一法师的母亲,就深受感染,在诸多礼节上,对儿子要求甚严。

一次开饭之际,桌椅摆放的稍有不整,王氏就严厉地训诫:“子曰:席不正不坐。叔同,你忘了?”叔同于是摆放整齐,才开始吃饭。

弘一法师的父亲,是一位既有慈悲济世之行,又有克己修身之德的长者,所以,其子才会成为受世人景仰的贤僧。因果如形影,决定相随。智者当思之。

3、清定上师

清定上师(1902-1999),俗名郑全山。浙江三门人,1925年,郑全山毕业于广州大学哲学系,1926年,考入黄埔军校第五期步兵科。毕业后进入国民党中央正训研究班学习。后又考入陆军大学。1937年以后,担任国民党第四战区党政军训练团上校训育处长、政治部上校主任。1939年,郑全山担任国民党中央高级党政军训练团少将政训主任。

1941年郑全山在重庆慈云寺,依澄一法师剃度出家,法名“清定”。同年冬,在昭觉寺受具足戒。

清定法师受戒后,静住昭觉寺藏经楼,每日研习佛法。后又拜在能海上师门下,潜心学修藏传佛教,得阿黎位,深得能海上师赏识。此后于重庆、上海等地弘法。

1955年,清定上师受到不公正的对待,二十年如一日,修行不舍昼夜,得到成就。1986年起,在昭觉寺出任第十七代方丈,培育僧才,广演经教。直至1999年4月圆寂。是一位受佛教界尊崇的高僧。

清定上师,出生于浙江省三门县高枧乡。他的祖父,是有名的“郑善人”。见乡里哪个地方的桥断了,就去搭桥,哪个地方的路坏了,就填补坏路。并常对儿孙辈说:“为人作事,无论如何要给儿孙积些阴德。我们郑家人,多少辈子没有和别人打过架。”

他的祖父,还在家训中教诫子孙,不许闲游放荡。

清定上师的父亲和母亲,都是虔诚的佛教居士。其父从不饮酒、行为端正,口业清净,长期吃素,以祖传针灸为业。

并且,他的父亲也立有家规:一、戒游荡;二、戒赌博;三、戒争讼;四、戒攘(偷)窃;五、戒符法;六、戒酗酒。

清定上师的母亲,甚为有德。有一年秋天,其家的稻谷黄了,请农民去割稻。有一天,其母见贼割稻子,不声不响地避开,回到了家。

乡亲们觉得很奇怪。后来,其母解释说:“都是因为天灾人祸,穷得无法活,才到我家田里偷稻子,应该宽容。”

后来,作贼的人,被感动得革面洗心,亲友们称其母为活观音菩萨。

清定上师的父母自用俭省,却以救济无衣无食的穷人为急务,乡村邻里有因丧事无法殓葬的,他的父母就施棺木,有的兄弟分财不均而争诉的,其父母就出钱补助不足的一方,以致感动他们兄弟惭愧,而互相推让。

对有的儿女不供养父母,清定上师的父母,就恭请年老无力的老人到自家吃饮度日,直到把不供养父母的儿媳感动得从其家接回老人。

有一年,三门县受旱灾,闹饥荒,很多乡人无法生活。他的父母又拿出家中储存的稻谷,一部分分给家里有老人、小孩、断炊的穷人家,一部分借给穷人。

到了第二年,连受旱灾,歉收,以致上年借谷的人都无法偿还,清定上师的父母并不向他们催债,还招待他们在家中吃饭,当众把乡民借的债券烧成灰烬,对他们说:“我家中节存的稻谷,本来是预备受灾时救济大家患难之用的,并不是想囤积图利。现在,我把你们欠的债务了结,希望你们不要再放在心上。”

某年,高枧乡又遇了大饥荒,清定上师的父母出尽了大量的家产,办理大规模的施粥,饥民赖以存活的,不下千人。

第二年春天,其父母又施出大批的粮种,分赠给贫穷的农民。

清定上师就是生长于这样一个积善循礼的人家。若不是父祖的栽培,子孙焉能出贤善之辈。因果之事,宜善思忖。

4、净如法师

净如法师(1905-1991),俗名李子扬,出家后法名净如,号乘来,山西省应城县寨子村人。幼年常随祖父到寺庙中,使他对出家生活十分向往。

小时侯在村子里的私塾读书,由启蒙的《三字经》、《百家姓》,读到《论语》、《孟子》。年长之后,随同父兄下田耕作,但心中时有出家之想。

民国十七年(一九二八年),他到上海法藏寺,礼机缘老和尚为师,剃度出家。在宝华山受具足戒。继而到宁波四明观宗寺,入弘化学社,学习天台教观。

民国二十年,他到福州鼓山涌泉寺,参谒虚云老和尚。在慈舟法师办的法界学院受学,并于五台山亲近能海上师,民国三十六年,净如法师任五台山广济茅篷住持。

文革期间,佛教被迫中止,直到1980年,他又重回五台山。重新担任广济茅篷住持,被选为五台山佛教协会名誉会长。1985年,他传法於弟子灵空,退居静养。不久,他到包头,驻锡华严精舍,每日念佛修持,并诵《华严经》。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
栏目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