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严法师答: 的确,我国有些人士,喜欢如此地批评佛教,因为他们见到佛教的僧尼,不 能像俗人一样地所谓“敦伦”,他们在偏狭的家族观念及宗法思想之下,认为出 家是大不孝的行为。“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孟子),虽不是儒家的主要思想, 然而,直到现代,仍有一些偏激的儒家学者,批评佛教是反孝的宗教。 其实,佛教对于孝顺父母的教训,在大小乘的经律之中,可谓多得不胜枚 举,只要多看几部佛经,就会明白,佛教不但不是反孝的,乃是极端崇孝的。比 如佛在大乘本生心地观经中说:“父有慈恩,母有悲恩,母悲恩者,若我住世于 一劫中说不能尽。”所以说:“经于一劫,每日三时割自身肉以养父母,而未能 报一日之恩。”又说:“是故汝等勤加修习孝养父母,若人供佛福等无异,应当 如是报父母恩。”增含卷十一以供养父母准同一生补处的大菩萨。在五分律卷二 十二中,也有一个故事:当时佛的一位罗汉弟子,名叫毕陵伽婆蹉,因他的父母 贫穷,想以衣食供养,但又不敢,所以请示佛陀,佛陀因此集合比丘弟子们开 示:“若人百年之中,右肩担父左肩担母,于上大小便利;极世珍奇衣食供养, 犹不能报须臾之恩。从今听诸比丘尽心尽寿供养父母;若不供养得重罪。”增含 卷十一也有类似的教训。又在中阿含□婆陵耆经中说:有一位迦叶佛时的贫苦工 人,叫做难提波罗,他受了佛的教化,完全实行出家的生活方式,但他为了奉养 他双目失明的老年父母,所以宁可做陶器来维持生活而不去出家。 事实上,佛教的修持,虽以出世离欲的出家生活为可贵,但也不并强制人来 出家,甚至在戒律之中有明文规定,父母不允许的,便不能出家;如果父母贫穷 而无人奉养时,出了家的儿女,仍应尽心奉养,否则便得重罪。根本尼陀那卷四 也说:“假令出家,于父母处,应须供给。”这岂能说佛教是反孝的?当然,如 果思想偏狭而复幼稚的人们,一定要说唯有婚嫁生殖才算孝道,那就无话可说了 ──说也难怪,今世一般的俗人,除了养育各自的子女,已经很少能够孝养各自 的父母了。这也许就是迷信“无后为大”的结果罢! 至于佛教所讲孝道的观念,实在不是迷信“无后为大”的人们所能了解。佛 教以为人在生死流转之中,今天固然有父母,过去未来的无量生死之中,也有无 量无数的父母,孝养今生的父母,也要救济过去未来的父母。在菩萨的眼中, “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无不从之受生”(梵网经),所以 菩萨道的实行者,广度众生,等于孝敬父母。当然,佛教不像被孟子批评的墨者 那样──视人之父若己父是无父也。佛教是从现生的父母为主而推及过去未来的 三世父母。所以佛教对于广度众生,是报父母之恩的扩大,那叫做报众生恩,是 由父母而推及众生的。所以,作为一个佛教徒,首先要孝养父母,然后再去布施 放生及供养三宝。 世俗的习惯,人逢自己的生日,便大大地欢乐吃喝一番,称为庆生,或称为 祝寿。其实,这是不正确的想法。以佛教的观念来说,自己的生日,正是母亲的 难日,应该把怀念母难的情绪提高,应该于母难的日子特别怀念父母的生育教养 之恩,应该加上十倍百倍地恩孝父母,而不是尽情欢乐地为自己庆生。如果父母 已经过世,那就尽其所能,布施放生,供养三宝,以此功德,回向父母之灵,自 身也能得到植福延寿的实效。否则大张筵席而造成鸡鸭猪羊等的杀劫,那不是祝 寿而是折福!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