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无我无他无善恶,为何还要我们行善业呢?

索达吉堪布,无我

堪布上海复旦大学国学社问答(节选)

『 2011年3月11日下午 』

    (一)问:我是禅学会的会员,目前在国内百胜餐饮公司工作,今天很高兴有缘认识您。我有一个问题是:以前我念的是心理学,很强调自我实现,把个人潜能发挥到最大。但到了佛学领域,又听到性空缘起,似乎“我”只是个五蕴假合。从“有我”到“无我”,对我来讲是个很大的突破。

    最近我看了一些您的文章,才知道原来佛教中有“如来藏”的观念。从这个角度来看,“我”又是怎样的呢?

    索达吉堪布答:所谓的“我”,佛教在名言中是承认存在的,故为了“我”的解脱要积累资粮,为了自度度他要发大愿、发菩提心。而你说的“我”不存在、是虚幻的,是以最究竟的空性法理来抉择时,我也好、他也好,乃至世出世间一切万法,都是不存在的。

    这种不存在,不光是口头上说说、文字上写写,而是一旦学了空性法门,你就能深深地体会到——人们所耽著的“我”,其实只不过是一种分别念,假如真正从身体或心识上寻找,点点滴滴也找不到。这就是佛陀所抉择的空性。

    胜义中尽管“我”不存在,但名言中还要为了“我”积资净障,或者过生活、赚钱、做事,这二者并不矛盾。现在很多人常把胜义的“无我”与名言的“有我”混为一谈,这样的话,就搞不清楚前面的路到底该怎么走了。

    至于你刚才所提到的“如来藏”,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讲明白的,必须要经过系统的学习。概而言之,如来藏有两种意思:一是我们的佛性,名言中每个众生皆具佛性、将来都能成佛的阿赖耶,就叫如来藏;还有一个,从究竟的角度来讲,如来藏是一切万法的本来面目,这个本来面目不是单单的一个空,也不是不空,这种境界不可思议、无法言表,释迦牟尼佛在第三转法轮中将其描述为如来藏。关于如来藏的道理,《如来藏经》等中均有详细说明。

    总的来讲,我们对胜义和名言一定要分清楚。胜义中万法皆空,但胜义中空,并不代表名言中也不存在。所以,我们在名言中,该做的事情就要做,但做的过程中不能造恶业,否则的话,名言虽然是虚幻的,但你造了虚幻的恶业,仍要感受虚幻的无量痛苦,对此大家务必要注意!

    (二)问:我是复旦物理专业的学生。《金刚经》中说应无所住而行布施,不住于有无善恶二边之见。既然如此,为什么还要让我们行善业呢?

    索达吉堪布答:刚才我也讲了,胜义谛和世俗谛一定要分开。世俗谛中我们要布施,布施的时候,布施者、所布施的财物、布施的对境都是具足的;但到了最高境界时,这三者全是空性,又称为三轮体空。这不仅仅是《金刚经》中说的,月称论师在《入中论》里讲一地菩萨布施圆满时,也提到了这一点。因此,布施到了最高境界才称为三轮体空,但我们还没有达到这种境界时,还是要作世俗谛中的布施,不需要观那么高的境界。

    《金刚经》完全是讲般若空性,所以我们一定要明白它所站的角度,是抉择胜义谛中最究竟的空性,并不是抉择世俗谛。而抉择世俗谛时,我们若行持那些善法,功德也是全部具足的。这一点必须要分开,否则就会自相矛盾!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