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用与无明(2)

从过去到现在,我即使看到一场成功的法会,听到一句赞美的言语,都不敢自己居功,因为我总觉得凡事得之于人者太多,出之于己者太少,故时而发自心底,由衷地回向;「光荣归于佛陀,成就归于大众,利益归于常住,功

从过去到现在,我即使看到一场成功的法会,听到一句赞美的言语,都不敢自己居功,因为我总觉得凡事得之于人者太多,出之于己者太少,故时而发自心底,由衷地回向;「光荣归于佛陀,成就归于大众,利益归于常住,功德归于信徒。」

多年来,我秉持这种信念修行办道,自觉受用无穷,因此无用之所以成为大用,贵在自知。回忆过去,因为我从小就感到自己无用,所以在十年的丛林生活里,我虽然历经作务的劳苦,备受师长的教训,但都「想当然尔」地接受下来,没想到这许多的磨链,却形成我日后奋斗的资粮。如今想来,真是感激涕零。当年那些看似无情的棒喝、无理的要求,无非是要将我们自以为是的知见轰出九霄云外,把我们遇缘妄起的无明打得支离破碎。

四十多年的弘法生涯,可说是历经人世难堪之境,我之所以能够安然度过,不是因为我的才能卓越,而是因为我自知无用。我常常想到父母生我养我,社会供我日用所需,师长教我育我,佛教给我发展空间,而自己却无以为报,就感到惭愧万分,故而遭逢再大的困难,再多的障碍,也总是敦促自己努力突破,而未尝怨天尤人。

这一生中,遇到吃亏的时候,更是不知凡几,然而我总能一笑置之,因为我自忖无用,既没有办法与人比较,也没有资格与人计较,所以,多付出一点心力,多等待一点时间,多牺牲一点拥有,多损失一点钱财,在我看来,都是为自己培植福德因缘,而事后的结果也证明「吃亏是福」,这就是为什么我一直提倡「你对我错,你大我小,你有我无,你乐我苦」的原因。

一些人因一时无明生起,对人非难,我也都忍耐包容。我并非懦弱胆怯,只是想到自己无用,更不能情绪用事,更何况如果双方都无明谩骂,不但无补于事,反而扩大问题。所以,我惯于运用一些禅机幽默,与对方沟通交流,结果总能在皆大欢喜的气氛下消弭对立。

人生之大病,其实不在无用,而在无明。无明,以俗话来说,就是不明事理。贪瞋愚痴、怀疑嫉妒等一切烦恼皆由无明而生。故心中常起无明者,形之于外,不但面容表情生硬刻板,行为举止常犯他人,口里更说不出赞美的好话,台语中所谓的「木头人」、「相扑鸡」、「乌鸦嘴」,应属此类之流。这种人普遍不受大众欢迎,即使能力杰出,也鲜有所成。我的徒众里,就有一些人自以为才能出众,别人都一无是处,因而固执己见,动辄无明,结果不但无法与人合作,反倒不能成事。这些年来,我细细观察的结果,发现到自以为无用的人,往往因为心灵开阔,而用处无穷;自以为有用的人,反而因为事事执著,而用处有限。

眼看这些无明的徒众无法与人共事,作为师父的我,也只好一一接收过来,亲自辅导。他们经过一段时日的调教以后,往往有著出人意表的改变。史籍上记载韩信领军打仗,手下的残兵弱卒都能战胜敌人,于此证实不虚。常有人问我:秘诀何在?其实道理非常简单,只要我们肯燃起胸中熊熊烈火,销熔自他无明,纵然是一堆破铜烂铁,也能糅合成不碎金刚。

五指中的小指,与其它指头比起来,似乎微不足道,但是在合掌礼拜时,却与佛陀最为接近。我们只要心中有佛,依真理行事,知道感恩惜福,懂得慈悲喜舍,无论地位多么卑微,都能对整个社会有所贡献。一个人最怕的就是心头常被无明乌云覆盖,而不知天外有天,人外有人。

佛教故事中,摸象的盲人由于自以为是,即使花费了许多时间,终究还是昧于实相,一无所知;火宅里的瞎子自知缺陷,而与跛子、聋子合作无间,故能逃过灾难。在这个瞬息万变、知识爆炸的时代里,个人尤其显得渺小无用,我们要时时观照,常常惭愧自己有所不知道,自己有所不能够,自己有所不清净,自己有所不圆满,惟有真诚忏悔,不断改过,才能进德修业,日新又新;惟有谦冲自抑,尊重他人,才能团结合作,共成美事。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