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头和尚的人生禅(2)

一个人的心灵若是清净无染的,那么即使身处因厄的境界,也不会有众多的忧烦。与之相对则是这个人的心灵若是不安、烦乱,那么他即使身在寺院、天天诵经念佛,心也犹如在闹市,不得安宁。 因此,《维摩诘经》中说:“

  一个人的心灵若是清净无染的,那么即使身处因厄的境界,也不会有众多的忧烦。与之相对则是这个人的心灵若是不安、烦乱,那么他即使身在寺院、天天诵经念佛,心也犹如在闹市,不得安宁。

  因此,《维摩诘经》中说:“若菩萨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

  (三)问:“如何是涅槃?”答:“谁将生死与汝?”

  涅槃是佛教的最高境界,就是达到已经解脱生死、除尽烦恼的境界。这种境界亦被称为不生不灭、福慧圆满。简单地说就是永远不会再被烦恼生死困扰,获得庄严解脱。

  石头和尚之所以又以生死的问题来反问僧人,是要他不要执著在生死这个问题上,要超脱生死,才能坦然面对。也就是说,生不惶然,死亦不畏惧。

  其实我们都应当珍惜现有的生命,当下的岁月。陶渊明诗云:“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人生只有一回,没有返程票。每个人从他降生的那一天起,就一天一天、一月一月、一年一年地走向死亡。因此,我们要珍惜生命的每时每刻,让生命的每一阶段都得到充实,不让时光在面前悄悄溜走。懂得死才能学会活着,才会深深体会到生命的可贵。

  有生必有死,生与死是一种自然现象,人的生死和所有的自然现象一样平常无奇。对于死亡,过度恐惧反而有损身体,明智的态度就是顺其自然,在自然中自由自在地生活,死亡之时亦安之若素。石头和尚以禅者的态度告诉我们:一个彻悟了生命本质与永恒真理的人对生死是无所畏惧的,他坦然的活着,接受生活赋予的一切喜怒哀乐以及生离死别。他的精神境界是自由自在的,心灵的境界早已超越了生死。

  《涅槃经》云:“如蚕作茧,自生自死;一切众生,亦复如是。不见佛性,故自造业,流转生死。”《楞伽经》云:“凡愚妄想,如蚕作茧,以妄想丝,自缠缠他。”是的,在佛教看来,一切众生的寿夭、贫富、愚智以及所处环境的违顺、苦乐等,都是唯人自招。众生如蚕,不断吐出烦恼丝,使三界六道的茧子越来越厚实,将自己牢牢地束缚,飘堕在深不见底的生死大海,流浪在渺无际涯的旷野,轮回不已,而难以解脱。

  回到文章开始石头和尚的“谁”字话公案上来。以石头和尚禅家的态度来看,芸芸众生逐物迷己、痴迷妄想便是“自缚”。禅宗三祖僧璨亦在《信心铭》中作如是说:“六尘不恶,还同正觉。智者无为,愚人自缚。”色、声、香、味、触、法这六种尘境,本身并没有什么错误,人们完全可以从中得到觉悟。智慧的人不贪恋执著它们;愚痴的人执著于外境,自我缠缚,而不得自由。再看生活之中:醉心于功利,便会被“名缰利锁”缚住;计较于褒贬毁誉,必会患得患失。野心勃勃、贪欲无厌、争权夺利,勾心斗角,哪一个不是伴随着烦恼焦虑、忧愁惊恐、嫉妒猜疑?黄庭坚在《杂言赠罗茂衡》中说:“去子之取舍与爱憎,唯人自缚非天黥。”可见,并不是上天要惩罚人,而是人自己把自己当作了囚徒。所以,寻求解脱重要的是要学会自我解脱,而不是求于人解脱。

  佛家又有语谓:“束缚生烦恼,解脱即菩提”,《楞严经》亦云:“根尘同源,缚脱无二。”缚脱同源于一心,束缚自己的不是外界,不是他人,正是自己。昔日二祖慧可问达摩祖师曰:“我心未宁,乞师与安。”祖师曰:“将心来,与汝定”,慧可半晌云:“觅心了不可得。”祖师曰:“我与汝安心竟。”慧可闻后大悟。再到四祖道信大师礼三祖僧璨曰:“愿和尚慈悲乞与解脱法门。”璨曰:“谁缚汝?”信曰:“无人缚。”璨曰:“既无人缚,何求解脱?”信于言下大悟。

  没有心灵的宁静,哪有物我相忘、宠辱不惊;没有心灵的净土,又怎有清净的世界;没有心灵的解脱,如何让生命从容不迫……解脱束缚的契机到底是什么?解铃还须系铃人!知道谁缚汝,即可当下解脱。

  这就是石头和尚的人生禅!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