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弥尼可以看比丘尼戒本吗?

问题七、一尼众问:阿弥陀佛!师父慈悲,弟子在黑龙江时候看到宣化上人有一段开示,他老人家说,在美国万佛城,在头受戒之前,都把这些戒都背下来,才去给受戒的,有这一条。这和我们告清净的

问题七、一尼众问:阿弥陀佛!师父慈悲,弟子在黑龙江时候看到宣化上人有一段开示,他老人家说,在美国万佛城,在头受戒之前,都把这些戒都背下来,才去给受戒的,有这一条。这和我们告清净的时候(诵比丘尼戒时沙弥尼退出)念的好像有一点区别吧?我有时候就打妄想,要按宣化上人这一条,(比丘尼戒本)好像我们也可以看一看嘛。只要你看了以后,不提僧人过,不提别人的过就可以了。

(编者注:提问的是一沙弥尼,问可不可以看比丘尼的戒本?)

这条在戒律上是那么要求的,(出家众的戒条)受戒以后才能看戒,不受戒之前不能看戒。你比如说,像五戒了,那你可以提前背下来,那倒可以。

像菩萨戒,必须都得受完戒以后,比丘戒、比丘尼戒,都得在受完戒之后才知道的,不能先知道的。知道以后,一个是犯盗(看)戒,另外对戒他也没有那种恭敬心。

  这个我很有体会。我(以前)受戒的时候,也不知道菩萨戒讲的什么,也不知道比丘戒讲的是什么。但是,平时主要是按照五戒去做,而把五戒展开,在各个行为上都特别的加小心。比如说,饮食的问题,那是做居士的时候,吃饭那时候用碗,不用钵。我就是两个碗,一个碗装菜,一个碗装饭。吃饭的时候是次第吃,从这个(离我)最近的吃,一点点往前吃。那时我并不知道戒律上有一个次第食,但是平时就这么做。这两碗饭,拿过来装多少,我就吃多少,不再增加,也就够了。而且吃呢,也不挑食,一点点往前吃,遇到什么吃什么。实际上这些戒律,只要你严持五戒都可以做到的,就怕你不去严持。你不去严持,你就不知道应该怎么做。你在五戒如果下功夫,一样知道很多的戒律。

后来受戒以后,发现戒律有这么一条,自己生起了很多的欢喜,所以说这才是正确的。如果你提前知道了戒律,你再去做,都是被动性的。如果你知道五戒,自己把它展开了,去严持去做,你就有一个主动性在那儿。虽然做得不圆满,但你的主动性已经培养出来了。也就是说开发了你的智慧,守戒的能力已经提高了。你再受戒的话,马上就容易能守住。否则光看戒条,虽然你暂时的守住了,但是那是戒条要求的,并不是从你自心所生起来的,而且你也没有守戒的能力。应该是在五戒的基础上把它展开。自己在五戒上去严格要求自己,培养成一个有守戒的能力,有发现自己毛病的能力。这样的话,你守戒才能守得好。

以后一旦受了戒了,你都能毫不畏惧的去把戒守好,甚至舍掉生命去持戒。如果你要是平时,在受戒之前,对五戒没有那么认真,可能放纵自己,很随便。就是给你受戒了,也很快就破戒了。这也是我们现在受戒一个大的隐患,也是很麻烦的一件事情。现在受戒的人多,守戒的人少,为什么?就是在五戒上不下功夫。看着五戒就是五条,实际一展开是很多的。

你看五戒,比如说盗戒。盗戒包括很多啦,一草一木都不可以盗。我讲我的例子,原先在盖县茅蓬的时候,做居士时去割草。这个草是当地农民的山林。跟他打过招呼,他说:“你去割草吧,可以。”当时跟他讲的就是割草。在割草的同时,突然的有时候镰刀不注意就割下一个小松树,这小松树啊,也就是一拃多,在草里藏着看不见。这一镰刀下去,就把这个树割了。虽然是小,它终归是树,就是长得再细,它也是树,绝不是草。

(编者注:一拃:大拇指和中指(或小指),张开后,两端间的长度。)

而当时,我跟这个居士说的是割草。这割树怎么办?那毫无条件的就得赔偿。那时候,你赔偿人家肯定不要。这个小树在农民来讲,和草是一回事,他有时候平等对待。没有办法,他怎么对待是他的事,作为我来讲,不能妄语。后来我就把这个树给拿出来,那时候有钱呐,拿两毛钱,拿草给它系那个树枝上,往旁边一放。不管是他接受也好,不接受也好,我必须赔偿。这就是五戒的不盗。你只有这么样做,等到一旦受戒的时候,不盗的戒律很多很多,但是看到这戒律,只能生起欢喜,没有恐惧。

  如果你平时就犯盗,受了戒以后,你认为那个戒条,这也约束你,那也约束你。哪个都不自由,很快的时间就会犯戒的,甚至破戒,这是很危险的。所以说我们的基础是很重要的,不要小看了这个五戒。所以你没受戒之前,就先把自己的戒律守好。能做到多少就做到多少,绝不含糊,从五戒展开。不是说我受了大戒以后,我再去学戒,我去再守戒,不是这样。而是应该从五戒就开始,这才行。

还给大家讲个例子,原先有一个女居士,她从五台山受的菩萨戒,那时候我也是居士。她就问我,说:“我问你个问题,菩萨戒啊,我们受的戒条里有那么一条,‘不允许一个人独行’。”她说这什么意思,这目的是干什么?她不知道。

那时候我刚学佛也就不长时间,我说:“佛是保护你,怕你出危险。”她一听:“啊,这明白了。”后来她就问我:“你怎么知道这个戒条这么解释?”我说:“我也不知道。反正你问,我就这么答的。”为什么能给她答出来,就是你要持戒了,如果严谨的话,不管是你将来受比丘戒,受菩萨戒,它都有息息相通的地方。并不一定你把戒条都背下来了,我就是学了戒,而是你现在能做到哪点,先做到哪点。因为戒的条数虽然很多,但终归一个目的,都是息息相通的,都是为清净心服务的。

明白这个道理,你再持戒,不管戒条多少,只要能够严持戒律,对戒律才能够圆融贯通。不是说我们受了比丘戒、菩萨戒,就到圆满了,而且我们应该展开,应该更多的戒律我们也能守住,这才是正确的。关键不是在戒条上,而是在我们的心里,是否能够对戒律生起了一个极大的信心,以生命来持戒,这样对戒律才能够真正的深入进去。

我们知道,菩萨戒讲,持戒的人,好的程度可以嘴上发光,在嘴里放光。这不是假的。我们平时持戒应该达到这个目的,这才叫持戒。但是这种持戒还只是很好的一种表现,更主要的还要持到什么程度呢?要有戒相,戒相生起。这里所说的“戒相”,不是指哪一条叫戒相,也不是说我能解出那个戒律的含意叫戒相。

什么是“戒相”呢?我的理解就是,戒在你心中是一体的,戒就是你,你就是戒。你和戒没有分割了,这叫戒相。有的人说,受(比丘、菩萨)戒以后,我严持戒律才会生起戒相,这不一定。有时候你持五戒,持得严谨,它也会生起戒相,也会口放光芒。所以我们不要轻视这个戒律的多少,而要在严持戒律上下功夫。也就是说,每一条戒律我都要把它圆满下来。这才为正确的。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