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妄之心(2)

此外,《楞伽经》以海水与波浪喻之,海水常住不变,是为真;波浪起灭无常,是为妄。真妄二心又可分为: (1)唯真心,谓真生不二之一心,指诸佛如来之心。 (2)唯妄心,谓无明所起之八识心,指外道、凡夫之心。 (3)从

此外,《楞伽经》以海水与波浪喻之,海水常住不变,是为真;波浪起灭无常,是为妄。真妄二心又可分为:

(1)唯真心,谓真生不二之一心,指诸佛如来之心。

(2)唯妄心,谓无明所起之八识心,指外道、凡夫之心。

(3)从真起妄心,谓由真如而缘起之妄心,指别教以上之心;别教以下乃至外道、凡夫则不知有此妄心。

(4)妄即真心,离真心而无妄心,谓妄心即真心,此系初地以上菩萨之心。

五八识─眼、耳、鼻、舌、身等五识与第八阿赖耶识。五八识皆属现量,无我法二执,于证达佛果时,眼等五识转为成所作智,为利益一切凡夫二乘类成种种变化事之智;阿赖耶识转为大圆镜智,又称一切种智,为如来万德之总本。

八识─astau vijñānāni,瑜伽行派与法相宗五位法中之心法。即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赖耶,共八识。其中眼等六识随所依根而立名;末那识即为意,依其自性而立名;阿赖耶识依摄持诸法因果之义,亦即从自性而立名。或称眼等五识为前五识,意识为第六识,末那识为第七识,阿赖耶识为第八识。又眼至末那乃阿赖耶所生、转易故,总称为转识或七转识;对此,阿赖耶为七转诸法之因,故称根本识、种子识。又有分八识为三能变,阿赖耶识名为初能变,末那识为第二能变,前六识为第三能变。

若就其性而言,眼等之前六识以了别为其性,缘色等六境,通善等三性;末那识以恒审思量为其性,乃有覆无记性,唯缘阿赖耶识之见分为自之内我;阿赖耶识为无覆无记性,以微细之行相缘自所变之器界、种子及有根身。地论家以阿陀那(末那识)为妄识,阿赖耶为真识;摄论家则以阿赖耶为妄识,别立第九无垢净识;唯识家则谓识仅限八种,且此诸识皆为依他起性,即非真常净识。

八识心王─眼等八识各有心王与心所,识之本体为心王,与之相应而起之作意、触、受等别作用为心所有法,略称心所。

八识缘境广狭─为唯识宗所立之八识,其缘境有广、狭之别。即:

(1)眼识缘唯实唯量境,谓眼见色时,即有识生,能缘青、黄、赤、白等实有之色,称为性境(现前所有实见之境);此识对境,称为现量(见现前之色而能量度)。以其但能见色,未起分别,故所缘之境狭。

(2)耳识缘唯实唯量境,谓耳闻声时,即有识生,能闻言语等实有之声,称为性境;此识对境,称为现量。以其但能闻声,未起分别,故所缘之境狭。

(3)鼻识缘唯实唯量境,谓鼻嗅香时,即有识生,能嗅好恶实有之香,称为性境;此识对境,称为现量。以其但能嗅香,未起分别,故所缘之境狭。

(4)舌识缘唯实唯量境,谓舌尝味时,即有识生,能尝咸酸苦淡等实有之味,称为性境;此识对境,称为现量。以其但能尝味,未起分别,故所缘之境狭。

(5)身识缘唯实唯量境,谓身觉触时,即有识生,能缘细滑粗强等实有之触,称为性境;此识所缘,称为现量。以其但能觉触,未起分别,故所缘之境狭。

(6)意识遍缘一切通彻假实二量,谓此识心,遍缘现前实有之境,于实境上分别长短方圆等相,称为假,是则此识三境(性境、独影境、带质境)皆缘,三量(现量、比量、非量)皆具。以其遍能分别假实诸境,故所缘之境广。

(7)第七识见分唯假唯实,谓此识无别体相,依第八识为因而起,复缘第八见分而为相分,分别思量,常执第八为我,能缘之心是假,所缘之境是实。以其唯起我执,生诸气习,不能遍缘诸境,故所缘之境最狭。

(8)第八识缘根身器界唯实唯量,根身者,即眼等诸根;器界者,以世界如器。谓此根本之识,染净同源,一切根身器界,依之而生,而此根界,是八识相分,皆为所缘,是实有现前之量,故所缘之境最广。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