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覆与有覆无记 藏识有能藏、所藏,藏者本无善恶之别,惟以人的道德性质为准则可来加以简择,一切诸法可大别为善、恶、无记等三大类。其中,无记系指非善非不善,不能记为善业或恶业之法,又可分为有覆与无覆两种。 首先来谈无记,无记法为有覆、无覆二种,其中无覆无记又分异熟、威仪、工巧、通过、自性、胜义等六种,与有覆无记合称七无记。何谓无记?答曰:善者记于善,不善者记于不善,此无记者不记善,亦不记不善,是为无记。或曰:善者二事故,记性及果,不善亦二事故,记性及果。此无记虽性记,非果记,以是故无记。或曰:善者生善趣,不善者生恶趣,此无记者不生善趣,亦不生恶趣。或曰:善者受善报,不善者受不善报,此无记者不受善报,亦不受不善报,以是故说无记。又所谓无记根者,以善、恶、无记(非善非恶)三性来分别二十二根(详二十二根名相),其中,眼、耳、鼻、舌、身等五根,男、女根及命根,其性质非善非恶,故称无记根。 无覆无记,即指不覆障圣道的非善非恶之法。无覆无记anivrtāvyākrta。Vrta─覆,concealed , screened , hidden , enveloped , surrounded by,covered with。Avyākrta为无记、不能发展,undeveloped, unexpounded。无覆无记又简作无覆、净无记。 据《俱舍论》卷七、《俱舍论光记》卷七、《法宗源》卷本等所载,无覆无记可分为有为与无为两类: (一)有为无记,即由因缘造作所生之无记法,更分为五种,即: (1)异熟无记,又作异熟生,为由过去善、不善之因所生之异熟果体;以其不覆障圣道,故为无覆无记。 (2)威仪无记,又作威仪路心,指行、住、坐、卧等四威仪;因其以色、香、味、触等四处为体,故其性无记。 (3)工巧无记,又作工巧处心,有身工巧、语工巧二种。刻镂等之身工巧,以色、香、味、触等四处为体;歌咏等之语工巧,以色、声、香、味、触等五处为体,其性皆为无记。 (4)通果无记,又作变化无记,指天眼、天耳二种神通自在及其变化;以色、香、味、触等四处为体,其性亦为无记。 (5)自性无记,即前四种以外其余一切无记性之有为法皆称为自性无记。 (二)无为无记,即非由因缘造作所生之无记法,亦称胜义无记,例如三无为中之非择灭无为及虚空等,皆属于无为无记。 《俱舍论光记》卷二,就「十八界」所包含之法,加以分别。其中之无覆无记法: (1)先就无记之眼等五根及香、味、触等共计八界而言,异熟无记遍通于此八界。故此八界有时称为八无碍,系指十八界中眼、耳、鼻、舌、身、意之六识与六根中之意根、六境中之法界等。其中,前七者称为七心界。以上八法皆为无障碍之法,故谓无碍。 (2)威仪、工巧、通果等三种无记通于香、味、触等三界。 (3)自性无记通于长养之五根及内外之香、味、触等八界。 复就色、声二界而言,异熟无记仅通于色界,威仪、工巧、通果、自性等四无记通于色、声二界。 又就眼识等「七心界」而言,异熟、威仪、工巧等三无记遍通于七心界(眼、耳、鼻、舌、身、意等六识,再加上六根之意根。),通果无记通于眼识、耳识、意界、意识界。且于此六种无记中,胜义无记为无为法,自性无记为长养之五根及得与非得等法,皆不通于七心界,故若就「唯心」与否而区别此六种无记法,则仅有异熟、威仪、工巧、通果等四项属之,称为「四无记心」。 长养者aupacayika。略称为养。乃生长、养育之意。据杂阿含经卷十五载,即依抟食、触食、意思食、识食等四食,令诸根及心、心法等相续长养。瑜伽师地论卷三、俱舍论卷二等则以饭食、资助、睡眠、等持、梵行等诸胜缘,以资养身心。又能受饭食、资助、梵行等养育者,称为所长养。于欲、色、无色等三界中,欲界之无覆无记具有四无记心,色界具有除工巧无记以外之其余三项,无色界则仅有异熟无记一种。又于四无记心中,异熟无记能攀缘六根、六境等十二处而起作用,威仪、工巧、通果等三无记能攀缘色、香、味、触等四处而起作用,而工巧无记中之语工巧无记及通果无记亦能攀缘声处而起作用,故亦遍通于色、声、香、味、触等五境。 有覆无记nivrtāvyākrta。又作有覆心、有覆。Anivrta─not turning back or away , steadfast , improper to be abandoned , right。为无记之一种。其性染污,覆障圣道,又能蔽心,使心不净,故称有覆;然因其势用薄弱、昧略,不能引生异熟果,故称为有覆无记。至于不善等法,虽亦能障蔽圣道,然以其势用强,可招感异熟果,故不称为有覆无记。 若法一切有覆无记心中可得,名大有覆无记地法,谓若欲界萨迦耶见、边执见相应心。若色、无色界一切烦恼相应心,若在意地,若五识身,一切有覆无记心中皆可得故,名大有覆无记地法。应知此中无别心所,唯是有覆无记性摄,唯有无明、惛沈、掉举是烦恼缠,障止观胜;或是随眠遍在一切有覆无记心中可得故,立有覆无记地中。若法一切无覆无记心中可得,名大无覆无记地法,谓若欲界系、若色界系、若无色界系;若在意地,若五识身,若异熟生,若威仪路,若工巧处,若通果心,皆可得故,名大无覆无记地法。应知此中无别心所,唯是无覆无记性摄,即受等十遍在一切无覆无记心中可得故,立无覆无记地中。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