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大阴德,能改变相格、气色,使命运转好的七大具体方法(2)

C、第三个方法:发愿吃素。 这又是一个不用花钱的好方法,但港地不一定每个人都能做到。视各人的职业和处境而异,亦视各人的意志及克服力之强弱而定。 发愿吃素不一定是要终生吃素,可根据自己本身的处境来决定吃素


C、第三个方法:发愿吃素。   

这又是一个不用花钱的好方法,但港地不一定每个人都能做到。视各人的职业和处境而异,亦视各人的意志及克服力之强弱而定。

发愿吃素不一定是要终生吃素,可根据自己本身的处境来决定吃素的时间长短,有的百日,有的半年,或一年、三年、五年、十年不等。又要视本身所许之愿力大小,所求成就之事情大小而定。 譬如,在姻缘方面挫折太多的人,辗转阻滞,一直得不到成就。可根据自己的处境发愿吃素二年或三年,以此功德成就美满良缘。   

又如在事业方面一直受到挫折的人,可发愿吃素三年或五年,以此功德求事业稳定平顺。 发愿吃素者最好亲自到佛堂或寺庵之地,事前沐浴斋戒,诚心而隆重其事,跪在菩萨或佛祖像前誓愿,以求成就某事。不一定要呈疏文,但以一心之诚,自可感应到诸佛菩萨。

发愿者要说到做到,切忌破戒,否则罪恶更深。  
发愿者亦切忌杀生,发愿求事切忌求邪事。

如求姻缘切忌求邪缘,求事业者切忌求发大财,更切忌求股票炒金及赌博等不劳而获之财利。
D、第四个方法:直接施济孤贫

这个方法虽然须付出财物,但不一定就要很多,可量力而为,种无量之福。
我们时常可在报纸上看到报社呼吁市民义解善囊的新闻:或某某地某某人因意外死亡而造成全家老幼顿失生计之悲惨;又或某某人年老伤残无依而致乞卧街头,受饥寒风雨之苦;又或某某人长年卧病不起,六亲无靠,两餐不继,贫病交迫,苦不堪言。

诸如此类之凄惨悲剧常常会在现实生活中的人群里上演,稍有同情心的人看到或听到这些悲剧时都会由内心感到悲哀和怜悯。因此,不少慈善人士义解善囊,汇款由报社转交到孤贫者的手中,这些慈善人士正在广种福田!为自己之将来种下无量无边之福!

前章已经说过,种「福德」之大小并非视「善款」之多寡来衡量的,而是视「出心」之深浅来衡量的,因此,善款之付出,可量力而为。只要种福者时时培养这种慈悲心,不放过每一个行善的机会,善款之多寡不拘,量力为之,则福德之功不可量矣。

如果有时间的话,最好是亲自将善款交到孤贫者手中,可按照报纸上所载之地址前往探访。经过亲自目睹他人之凄惨境况,更能培养自己的慈悲心,这慈悲心肠便是菩萨心肠!捐善款时不要留下自己的姓名,施恩不图报,免得受惠者耿耿於怀,这是「无相布施」,功德更大。

E、第五个方法:探访老人院。

这个方法最好是由数人组成一个小组。每人善款不拘多寡,量力自便,将善款全部买食品,如水果、饼乾、奶粉、日用品等,然后送到老人院,分给老人。

老人院(或安老院、护理院)里的老人,多数是六亲无靠,孤独无依,更不少是身患疾病的,内心的寂寞和悲哀是可想而知的。她(他)们需要亲情、温暖和照顾。

由於人体筋骨气血的衰老退化,她(他)们手脚不灵活,行动、穿衣、饮食等种种不便。尤其是「护理院」里的老人,大多数是病人,穿衣参差不齐或倒翻,须人帮忙,饮水喝汤流出嘴角,流湿衫襟,须人照顾,尤其是心灵上的寂寞和悲哀,更加需要得到温暖的慰问。因此,探访慰问老人是无量的善德,可种无量之福田。

如果你有探访老人的经历,在分送礼品食物之时,见到她(他)们蹒跚前来,用颤抖的双手接过食品,两眼噙著感动的泪花,面露笑容,有的迫不及待用颤抖的手剥开果皮,将果肉放进脱落牙齿的嘴峇里。目睹这些喜悦的镜头,在分享老人的欢乐之余,你将体会到自己的善举有多伟大。

F、第六个方法:探访孤儿院。

独自一人或数人同行皆可。携带物品范围较广,食品、玩具、衣物、益智儿童读物等等,在探访时间内前往,分给孤儿。  
孤儿们失去了父母的扶养,得不到普通儿童所拥有的母爱和家庭温暖,生下来就饱尝孤苦伶仃的辛酸,在童稚的心灵上受到了永难平复的创伤,他们的境遇是人生一大不幸。他们需要母爱般的怀抱,心灵上的安慰和良好的教育。
我们用一些物质上的施舍,加上一颗「爱心」,使孤儿们得到心灵上所需要的温暖,在无形中已经种下了福因。

感受著孤儿们的欢笑和自己心灵上的快乐,不是种福的最好引证吗?   

G、第七个方法:捐印经书善书。

经书善书是诸佛菩萨济世渡人、救苦消灾的苦海慈航。推动经书善书的传播流行,是宣扬诸佛菩萨的慈悲心肠,其功德是无量无边的。因此,捐印经书善书是广种福田的最佳方法之一。

经书善书宣扬因果报应,能抑制人类的作恶心理和行动,能使恶人循规蹈矩,使社会减少罪恶。又能鼓励人们增加友善的信念,互相让步和忍耐,增进社会祥和的气氛。
所以,有心行善积德之士,是不会轻易疏忽这个最佳机会的。  
捐印的数量又要视各人的经济环境,但是,一切善行的深浅绝不是用金钱来衡量的,而是以「出心」的深浅作为准绳。「出心」即是「发心」,发什麼心?慈悲心,菩萨心是也。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