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道白云》读后感:乞食、持戒、道果

故道白云,一行禅师

    那一刻
  我升起风马,不为乞福,只为守侯你的到来;
  那一日
  垒起玛尼堆,不为修德,只为投下心湖的石子;
  那一月
  我摇动所有的经桶,不为超度,只为触摸你的指尖;
  那一年
  磕长头匍匐在山路,不为觐见,只为贴着你的温暖;
  那一世
  转山转水转佛塔啊,不为轮回,只为途中与你相见。   
  
  引子是我老师在读了《故道白云》之后给我发来的短信,现在我也有幸把这本书读完了,最后一段是在医院的候诊椅子上读完的,读到佛陀灭度的那一刹那,我泪如泉涌,浑身颤抖,不能自已,只好坐在那里任由情感的河流肆意奔腾,静静的感受眼泪流过脸颊时的湿润……医院沸腾如同市场,人来人往,川流不息,但那一刻这一切于我不存在,我只是活在我的感觉里,与天地同悲,与历史共殇……


  第二天还去医院等候就诊,把书又带着,重新翻看,曾经因为故事的叙述不清楚而流连的地方也逐渐清晰起来,原来阅读中的疑惑也开始明朗开阔起来……
   
    一、乞食

  现在寺院的僧人已经有了食堂,不再需要象佛陀在世时那样托钵行乞了,我们的时代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无论是环境还是经济方式都有了与古代巨大的不同,现在想来,很难理解乞食的意义,所以我一直以来对僧人乞食的概念缺乏真实的感受,也不能真正明白它的要义。
  曾经有过一个说法:为了结缘,为了僧人一旦成道还会回到人间,重新投胎救度曾经供养过他们的人,这样能够保证法脉的延续云云。
  这个解释始终难以令我悦服。即使轮回因果法则里是这样的,我也觉得还是有点牵强。
  书读到最后,我突然有些觉醒:我在290页的上部写下几个字“乞食的意义:无私无我与众生融为一体。”
  回头看P84页,耶舍要加入僧团,佛陀问他:“一个僧人,把身心全部投入于体悟解脱,以帮助自己和其他人。他又要集中他的精神,去替别人解决苦难。你肯发誓遵守这条道路吗?”
  耶舍说:“当然,大师,我发愿遵从。”
  “那我便收你为徒吧,我僧团里的弟子对叫比丘,即行乞的人。你每天都要去乞食养活自己,又要修习谦虚之心和别人保持接触,以便接引他人体解大道。”
  闭上书,我对乞食有了更深的理解:乞食除了能够给予僧人绝对的时间来求证大道,还有彻底的对财物的放下,并且在享受无偿的供养之后,智慧也必须无偿的供养出去,因此智慧与财富找到了流通的通道,布施找到了不需要具体交换的方式。佛陀请他的弟子“自由地到外面去与别人分享觉悟之道,去散播解脱和开悟的种子,以令其他人得到安乐。请你们透彻地给别人教导解脱之道的美妙内容和纲领。无数的人将会因你们的弘法而获益。”(P87)
  正是乞食能够为比丘带来真正谦卑的心态,无私的、无我的、无挂碍的心态,能够无偿地分享智慧的果实,因为他们生存的方式里唯一的意义就是发现真理,成为别人的道路,随时随缘向所有的人呈现这样的道路。
 

    二、 持戒

  象遵守法律一样遵守戒律,我们的心因此而平静。
  以前我是很反感由外部的戒律限制人的思考的,一直以来我希望由内而外的戒律,就如同法律的问题不再是法律的问题,是由道德水平导致的觉悟下的自然地遵守。
  我不反对严格的戒律,只是反对在导致本体不舒服的情况下教条地持有完全不能理解和执行的戒律。比如我们还不能不吃肉的情况下,不能了解和理解不吃肉的意义的前提下,去坚持素食,这样的素食只是教条的执行所谓戒律;我也否定独身或者禁欲的戒律对在家人的意义。我以为凡是不能明白其所以然的东西,都是无法真诚的遵守的,最多是从众的行为,其中隐藏的是对自我的不负责任。
  但是一旦我们以理性的觉察明白了戒律的内涵和意义,我们就能够真正从心底放下对戒律的排斥,放下对戒律的压迫感,而变得轻松的活在戒律之下,正如同我们的道德水平远远高于法律的底线时,法律就象空气一样成为我们的生活背景,成为我们呼吸的习惯动作。我希望所有的戒律都是出于这样的认识而自觉的行为。
  在本书中,我看到所有的戒律都是在清晰的阐明之后才被接纳,被悦纳,而后遵守只是个非常自然自如的行动了。
  在这里我跟大家分享一下书里的“在家戒律”。
  
  耶舍的双亲向佛陀鞠躬礼敬,然后坐在佛陀前面的矮凳上,佛陀对他们说教在家弟子的基本修行五戒条。(P85)
  “第一戒是不杀。所有众生都害怕死亡。如果我们真的行了解和慈爱之道,便必定要遵守此戒。我们不只是要保护人的生命,还要保护其他动物的生命。遵守此戒会令我们增长慈悲和智慧。
  第二戒是不偷盗。我们没有权利偷取别人的东西或巧取豪夺。我们应该想办法帮助别人自立维生。
  第三是不作任何不道德的性行为。不要干扰他人的权利和义务。要永远忠于配偶。
  第四是不妄语。不要说委曲事实或者导致不和与仇恨之言。不要散播没有确定性的消息。
  第五是不饮用酒精或其他刺激性物品。
  如果你们依着这些戒条的精神而生活,你们一定可以替自己、家庭和朋友避免不必要的痛苦和不协调。你们会发现生活中的快乐比以前多上很多倍。”
  耶舍的母亲一边听着,一边感到心内象开启了欢乐之门……
  
  在这一段里,我看到的不是束缚,是开放,是舒畅,是生命的喜悦。而我们闻听这些是什么反应?是欢乐欣喜接纳,并且信受奉行?还是觉得与我们的生活格格不入?我们是不是已经疏忽了内心的需要,被外界的物欲捆绑了很久了,难以对这样简朴单纯的生活方式产生信念?却在欲望之下抱怨我们的生活不幸福、不快乐,而找不到快乐的源泉?
  书里106页佛陀在忘舍城宫中对频婆娑罗王等人说法。讲授五戒为导致家庭和乐、国家太平之道,对此五戒有更完整的解说。频婆娑罗王在听闻说法之后,把一个叫做竹林的园林送给了佛陀做寺院。这是真诚的感激才能激发的行为,因为佛陀除了给予你觉醒的力量、内心的欢乐之外不会带给你任何外在的物质财富,频婆娑罗王也不是把竹林园拿来做一个投资,以换取更多的园林,现代钱权交易的经营者们在向当权者贿赂物产的时候应该会想这样结果吧。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