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度医疗不利于善终(2)

2.关注护理而非治疗 临终关怀淡化了“治疗”的观念。无论是医院还是亲属,可以不必徒劳无益地为临终病人的所谓“治疗”而焦虑。强行给予临终病人无谓的“治疗”,其出发点是企图逆转疾病病程的发展,并借以表现我们

2.关注护理而非治疗

临终关怀淡化了“治疗”的观念。无论是医院还是亲属,可以不必徒劳无益地为临终病人的所谓“治疗”而焦虑。强行给予临终病人无谓的“治疗”,其出发点是企图逆转疾病病程的发展,并借以表现我们家属对病人的亲情或子女对长辈病人的“孝顺”。结果是可想而知的。

其次,不必为强调治疗而侵犯临终病人的尊严与人格。“治疗”既然对临终关怀范畴内的临终病人是没有意义的,如果我们在临终关怀中仍然强调治疗,那么各种治疗措施无疑会对病人产生损害。一个本应该平静地死去的临终病人,如若我们为了医学的“荣誉”而在他或她的身上弄得管道林立,犹如上刑一般,这就是侵犯了临终病人的尊严和人格。现在我们在临终关怀中撤销了“治疗”的观念,就可以使临终病人不失尊严地辞别人世。

再者,可以使社会、家庭和临终病人处在一种公正合理与协调的氛围状态中。“治疗”的要素之一是要有一定的医疗费用,对于不少病人或临终病人而言,是否放弃治疗,医疗费用问题往往是一个重要的甚至是决定性的考虑因素。淡化“治疗”,可以使医护人员、家庭和社会对临终病人的照护上没有了或大大减少了经济方面的顾虑,真挚舒展地对临终病人进行关怀,而不必受医疗费用问题的牵制或干扰,从而真正地维护了临终关怀人道主义的真谛,使得临终病人感受到亲情的温馨,感受到人间的纯真和温暖。

3.尊重死亡,把它当作一个自然的过程,因此不加速也不延迟死亡

这一概念和现今的研究热点“安乐死”有某些不同。不论是主动安乐死还是被动安乐死,都有加速死亡的倾向。而临终关怀却提出不延缓、不加速,但亦有学者认为安乐死应属于临终关怀范畴之内,且仅为临终关怀的一小部分。

4.协助病人安静地、有尊严地死去;去者能善终,留者能善留

病人安静地、有尊严地死去,是临终关怀的结果,但不是终点。古语曰:死者何辜,生者何堪?对所爱的人的死去,我们由震惊而哀恸、绝望,对已故者的感觉由悲转怒,进而出现抑郁等过度的哀伤。在中国现今缺乏社会工作者的情况下,丧亲辅导的任务一般就落到了护士身上。但是长期以来,我们往往只单纯注重护士的职业道德的培养,要有爱心、同情心,却忽略了对“抚慰”的知识和技能的培养。

死亡方式的改变使人类的善终变得越来越艰难

但是,由于现代社会发展的现状,导致人类的死亡方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这种改变,使人类的善终也变得越来越艰难。分析现代社会人类死亡方式的巨大改变,能够让我们深深体味到临终关怀对于解脱死亡困境的无力感。

第一就是死亡过程的延长:100年前人类死亡的主要疾病是急性热性病,如鼠疫、天花、结核、肺炎,感染者很快就死去了,所以死亡过程很短。然而100年后的今天,疾病谱发生了明显的转变,死亡的主要疾病是肿瘤、心脑血管病、肺炎,这些都是慢性病,病人得病后的死亡过程延长了。其结果造成了社会上的濒死病人数量要比100年前多得多,病人的死亡过程减缓,故需要临终照顾的病人越来越多。

第二个是死亡的制度化:在100年前人们患了病很少住医院,而是住在家里,受到家属的照顾,病人的家属会尽最大努力给予照顾。现在不同了,很多病人是死在医院里,只有少数死在家里。他们在医院里得到的不是给予濒死者的照顾,而是接受检查、诊断、治疗。医生对临终病人很少给予照护,更不知道在什么情况下终止病人的生命,所以在延长生命方面,选择了很多人工的方法、手段,正是这些方法和手段给一些濒临死亡病人造成了很多不必要的痛苦。

第三是死亡的世俗化:在几百年以前,绝大多数人都有各种宗教信仰。在西方国家,很多人信仰基督教,按照他们的死亡观,他们相信人死后可以上天堂或下地狱。在中国古代,很多人则相信死亡轮回学说。过去人们有各种各样的死亡观,但这些观念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认为人死后生命还继续存在,只是形式不同。现在很多人既不了解生命的意义,也不知道死亡的意义。在现代社会,死亡变得越来越困难。只有那些关心死亡、了解死亡的人,才能有计划地安排自己的生命。

现在临终关怀大多集中在控制疼痛,使临终病人能更舒适一些,减轻他们身体和精神上的痛苦。比如为临终病人提供选择死亡的地方,减少肉体的疼痛,给予最舒适的服务和照顾。心理方面以辅助末期病人和垂危病患接纳临终的事实,协助病患与家属度过濒死的过程,接受疾病与死亡,促进家人互动关系,遗嘱辅导等。

这些做法能够减少病人痛苦,甚至还可以通过药物的帮助缓解濒死者的焦虑,但它们并不能真正地改变临终者绝望、无助、失落、迷茫的心态。任何人试图去宽慰临终者,都会遭到“反正要死的不是你”这种质疑。虽然临终者也会在晚期表达急于离开人世的愿望,但往往是因为病痛的折磨而急切求死,其实仍然是一种绝望的曲折表现。虽然临终者也表现出能够坦然接受和等待死亡的态度,但这种“坦然”其实是对内心苦闷的压抑以及对现实无奈的接受。这一切,都是因为临终者对生命意义的理解存在缺陷。实践证明,假如没有宗教情怀,大部分临终者都是在无奈和昏昧中离开人世的。因此,建立在现代医学、护理学、心理学基础上的临终关怀,其实存在巨大的局限性。

佛教文化对生命归宿倾予极大的关注

无论是从历史上来看,还是从现代临终关怀的角度上说,宗教文化起着特定的作用。宗教是人对未知世界寻求慰藉的方法之一,也是人类精神的避难所,基督教对临终关怀现代新兴学科有着巨大的影响。临终关怀运动的兴起与推广,得益于西方基督教的思想传统与文化场域。基督教认为在人生的最后阶段,死并非不知去向,死亡不是一切的终结,而是上帝召唤回家。凡尘生命的结束,也就意味着回到了主的身边,享受天堂的幸福和快乐。在临终关怀实践中,我们会发现,基督徒临终者多数可以坦然面对死亡,以自愿地离开人世为慰,舒适平静地度过人生最后阶段。悲痛之极的病人家属则通过关怀得到情感支持和安抚,身心健康得以提升。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