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焰口是寺院中经常举行的一种佛事仪式

放焰口,仪式

放焰口是寺院中经常举行的一种佛事仪式,它的全称是“瑜伽焰口施食仪”,本是佛教密宗的一种行仪,后来广为佛教寺院所采用。瑜伽为梵文音译,那密部的总名,据清初宝华山德基大师所解释,其意是:“手结密印,口诵真言,意专观想,身与口协,口与意符,意与身会,三业相应,故曰瑜伽。”焰口是饿鬼道中鬼王的名字,因他口吐火焰,故意译为“焰口”;又可理解为脸上冒火;故亦译作“面燃”。

放焰口的行仪,其源出于唐不空译《救拔焰口饿鬼陀罗尼经》。经中说:世尊在迦毗罗城尼具律那僧伽蓝所,与诸比丘并诸菩萨无数众会,前后围绕而为说法,尔时阿难独居静处念所受法,即于其夜三更已后,见一饿鬼,名曰焰口,……住阿难前白阿难说:“却后三日汝命将尽,即便生于饿鬼之中。……”“汝于明日若能布施百千那由他恒河沙数饿鬼,并百千婆罗门仙等,以摩伽陀国所用之斛,各施一斛饮食。”阿难听后大惊,疾至佛所,陈说此事,并乞示教。当时佛为阿难说无量威德自在光明殊胜妙力陀罗尼,谓诵之即能免饿鬼苦,福寿增长,并为之说此施食的方法。此后,施饿鬼食便成为修持密教的人每人必行的仪式。

施焰口的仪轨,最早依据的是唐不空所译《瑜伽集要救阿难陀罗尼焰口轨仪经》和《施诸饿鬼饮食及水法》。唐末,密教在中国汉地失传,此仪轨随之亦失传。宋代,佛教各家对于焰口施食曾企图恢复但未能得其道。元代,由于藏族喇嘛进入汉地,密教随之复兴,焰口施食亦得以复传。明代,由于诸家传承不一,各自以意增益,于是形成混乱,史有“七家焰口八家忏”之说。明代天机禅师对。当时流行的《瑜伽集要焰口施食仪》加以删改,撰订成《修习瑜伽集要施食坛仪》,也称《天机焰口》。后来,此书在实践中屡经修订。其中,集成的修订本是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宝华山德基大师所订《瑜伽焰口施食集要》,世称《华山焰口》。现代汉地佛教寺院放焰口所采用的仪轨,大多沿《华山焰口》,不过南北各地小有区别,音韵声调各有异同。

施放焰口,常与丧事中追荐亡魂结合在一起,称为“阴焰口”;也有为活人消灾、延寿施放焰口的,则称为“阳焰口”。此外,寺院在重大法会圆满日,有的也放焰口。过去放焰口可在寺院、俗家或公共场地举行,现在一般则在寺院的殿堂中举行。

放焰口通常在黄昏或夜间进行,一般需要四个小时以上才能完毕。作法事之前,须在殿堂内设立瑜伽坛,中间为主坛,两侧为陪坛。主坛上坐的法师称为座主,又称为金刚上师。作法时,金刚上师身披袈裟,头戴毗卢帽,案上放着法铃、戒尺和香炉等。背后一般设绘有狮子的大型布屏。陪坛为竖放的两排条案,僧人们身披袈裟相对而坐,案上放着各自使用的引磬、木鱼、铙钹、手鼓等。作法事的僧众不得少于七人,一般为十三人至十五人。

殿堂外设立面燃大士坛,灵坛上陈放香烛供品。面燃大士坛还供鬼王面燃,其貌凶狠丑恶,嘴里喷出三道火焰。有的是纸扎的,有的是彩绘的,有的仅供牌位,现在寺院中多不采用纸扎的面燃大士像。灵坛上供被超荐的灵位牌,上书“佛力超荐某某往生莲位”。灵位牌多少不拘,因为一台焰口可同时为多人施放。瑜伽坛、面燃大士坛、灵坛是“阴焰口”必备的三坛,“阳焰口”不设灵坛。

放焰口开始,先由金刚上师领僧人唱《杨枝净水赞》净坛,然后开坛。座主在瑜伽坛前诵《香赞》、上香。斋主(又称功德主、施主,即为追荐亡魂施功德者)上香,依僧俗次序礼拜。座主、众僧、斋主往灵坛上香礼拜,僧人诵《心经》、《往生咒》、《变食真言》,唱《莲池赞》,念“阿弥陀佛”。再去面燃大士坛上香礼拜,诵《大悲咒》、《变食真言》,唱《观音赞》。

众僧登坛,摊开经卷,座主戒尺一击,开卷诵唱。一般是座主唱首句,如唱“会启瑜伽最胜缘”,众僧则和唱下句,如“皇觉垂范利人天”。并常唱菩萨名,还有六字真言。诵真言时,座主手结印契,心存结想。这些手印在《瑜伽焰口》中均有图示,计有遣魔印、伏魔印、火轮印、真空咒印、变空咒印、运心供养印、奉食印、观音禅定印、破地狱印等。

为荐亡者,座主振铃拈香,奉请幽冥教主本尊地藏王菩萨等,引斋主亲属之亡魂及各种孤魂,赴此道场之会:

“一心召请,累朝帝主,历代侯王,九重殿阙高居,万里山河独据。西来战舰,千年王气俄收;北去銮舆,五国冤声未断。呜呼!杜鹃叫落桃花月,血染枝头恨正长!如是前王后伯之流,一类遐灵等众。”

“一心召请,筑坛拜将,建节封侯,力移金鼎千钧,身作长城万里。霜寒豹帐,徒勤汗马之劳;风息狼烟,空负攀龙之望。呜呼!将军战马今何在?野草闲花遍地愁!如是英雄将帅之流,一类孤魂等众。”

“一心召请,五陵才俊,百郡贤良,三年清节为官,一片丹心报主。南州北县,久离桑梓之乡;海角天涯,远丧蓬莱之岛。呜呼!官贶萧萧随逝水,离魂杳杳隔阳关!如是文臣宰辅之流,一类孤魂等众。”惟愿!

“一心召请,黉门才子,白屋书生,探花足步文林,射策身游棘院。萤灯飞散,三年徒用工夫;铁砚磨穿,十载慢施辛苦。呜呼!七尺红罗书姓字,一抔黄土盖文章!如是文人举子之流,一类孤魂等众。”惟愿!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