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珠又称作佛珠, 数珠等, 是念佛时纪录的工具, 而念佛是修行佛道基本方法之一, 掐捻念珠诵经持咒念佛, 能生诸种功德, 而中国民间一般非佛教徒亦有配戴佛珠, 因为非佛教徒亦多相信手戴佛珠可保平安。
念珠的起源
念珠的梵文原语有四种, 译成中文意思是: 数珠, 珠鬘, 念诵鬘, 珠之贯线, 印度人自 古都有以璎珞鬘条缠身之风俗, 亦是後来演变成念珠的使用。不过佛教最初是没 有使用念珠, 最早有记载约是二世纪, 而中国则在隋唐时代(公元六百年左右)开始 有记载使用念珠及在雕刻佛像时亦有刻上念珠。念珠不是佛教所创, 在佛陀时代 所制的律仪亦无念珠的记戴, 亦不包括在「比丘十八物」中。
而佛经记戴念珠多出於後期的经典, 而律部经典却不见有记戴, 所以依律典的南传 佛教徒亦较少有持珠, 但在密教中念珠却是极受重视。
传入中国的经典有提及念珠的包括: 「木[木患]子经」,「校量数珠功德经」, 「金 刚顶瑜伽念珠经」等, 主要内容是讲述持珠念三宝之功德, 总括来说念珠可以令佛 弟子自省, 高僧大德配戴挂珠时亦可增加威仪。
念珠的种类
念珠种类大致分成三类, 也是我们目录中所分的手珠, 持珠及挂珠。 手珠 -- 一般是戴在手腕上, 亦可随时拿在手上掐捻念佛, 颗数除了常见经书所戴的 颗数外, 亦有视乎手腕粗幼及珠子的大小而定。 持珠 -- 一般是用较大颗的珠子, 拿在手上捻掐念佛之用, 颗数也是视乎珠子的大小 按经书记载颗数穿成。 挂珠 -- 挂在颈上的佛珠, 一般是一百零八颗, 通常较大粒的是出家人平日及法会中 配戴, 而在家佛弟子较少配戴, 不过因为经书及律制也没有说明佛珠是出家 人专用之物, 故近年亦多在家佛弟子戴在颈上。而一些较细粒穿成的挂珠 则较多人拿在手上或挠在手上随时掐捻念佛。我们为了方便介绍, 所有一 百零八颗的念珠也称为挂珠, 但一些较细的不一定可以戴在颈上, 敬请留 意。
念珠的颗数
念珠的颗数各本佛经所记戴也有不同, 现举其中最常引述的供参考:
1. 金刚顶瑜伽念珠经 1080, 108, 54, 27 颗 2. 木[木患]子经 108 颗 3. 陀罗尼集经 108, 54, 42, 21 颗 4. 数珠功德经 108, 54, 27, 14 颗 5. 文殊仪轨经 1080, 108, 54, 36, 27, 18 颗
按「文殊仪轨经」(数珠仪则品) 说法最上品是 1080 颗, 上品 108 颗, 中品 54 颗, 下 品 27 颗, 而颗数所代表的意义是历代祖师为方便教化所说, 而非出自经典所戴, 现 将常见的颗数意义简述如下:
1080 颗 -- 表示十法界各有一百零八种烦恼, 合成为 1080 种烦恼, 十法界包括迷的 六界: 地狱, 饿鬼, 畜生, 修罗, 人间及天上, 即是六道轮回的世界, 後四界 是圣者悟的世界, 即是: 声闻, 缘觉, 菩萨及佛界。 108 颗 -- 表示求正百八三昧, 断除一百零八种烦恼, 一百零八种烦恼一般说法是六 根 (眼, 耳, 鼻, 舌, 身, 意) 各有苦、乐、舍三受, 合为十八种, 六根各有 好、恶、平三种, 合为十八种, 总计三十六种, 再以过去、现在、未来三 世合为一百零八种烦恼。 54 颗 -- 表示菩萨修行的五十四个阶位, 即是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 地、四善根因地。 42 颗 -- 表示菩萨修行过程的四十二种阶位, 即是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 等觉及妙觉。 36 颗 -- 与 108 颗意义相同, 为便於携带将 108 颗除三份。 27 颗 -- 表示小乘修行四向四果之二十七贤位, 即前四向三果之十八有学与第四 果阿罗汉之九无学。 21 颗 -- 表示十地、十波罗蜜、佛果等二十一位。 18 颗 -- 与 108 颗意义相同, 为便於携带将 108 颗除六份。 14 颗 -- 表示观音菩萨的十四无畏。
念珠常附有母珠、数取、记子、记子留等。一般母珠是一颗 (亦有二颗), 母珠又称 达磨珠。数取 (亦叫隔珠, 间珠) 用以分隔一定颗数的佛珠。记子又称弟子珠, 是串 在母珠之另一端, 多以十颗为一小串, 表示十波罗蜜, 捻珠念佛满一百零八次时即拨 动一记子以为纪数。如在记子之上部另附上透明之小珠 (一般用水晶) 称为助明、 净明、维摩、补处菩萨。记子留是指每串记子之末端所附的珠子。
念珠的质料
念珠的质料是品种繁多, 由矿石, 果质, 骨, 陶瓷等等都有, 个人可以自己喜爱选择, 而一些经书亦有记戴念珠制造的用料, 现开列其中一部份供参考:
陀罗尼集经 -- 金、银、赤铜、水晶、木[木患]子、菩提子、莲花子等七种。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