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勒菩萨的象征意义

弥勒菩萨,象征意义

到寺院朝拜过的善男信女都知道,在汉传佛教寺院的天王殿内,都供奉有弥勒菩萨的坐像。弥勒菩萨像展示给人的是慈颜常笑,大肚能容的形象。凡是到寺院朝拜的信徒,见到弥勒菩萨乐呵呵的形象后,都会心生欢喜。佛教寺院之所以将弥勒菩萨置于寺院的第一层殿堂中,有其特殊的含义。因为在佛教中,弥勒菩萨具有慈悲、忍辱、宽容与乐观等象征意义,将弥勒菩萨置于一进寺院的殿堂中,是为了让参礼弥勒菩萨的人,能够从弥勒菩萨这些品格中得到启迪,从而把自己锻造成具有弥勒品格的人。本文下面就简要阐释弥勒菩萨的这些象征意义。

一、慈悲

慈悲精神是所有诸佛菩萨都具有的情怀。慈悲的含义为:慈爱众生并给予快乐(与乐),称为慈;同感其苦,怜悯众生,并拔除其苦(拔苦),称为悲,二者合称为慈悲。诸佛菩萨之悲乃是以众生苦为己苦之同心同感状态,故称同体大悲。又其悲心广大无尽,故称无盖大悲(无有更广、更大、更上于此悲者)。对于慈悲,诸多经典中都有所论述。如大智度论卷二十九将慈、悲赅摄于四无量心中,而分别称为慈无量与悲无量。

在诸佛菩萨中,弥勒菩萨就是经常以慈悲之心来待人的典范。据弥勒菩萨故事中所载,弥勒转世的布袋和尚平日经常背一个大布袋到处化缘,不论别人给什么他都不介意。经常有小孩子见到他背着布袋乐呵呵的样子,便故意斗他取乐。有的人还往他布袋中投入石块或者小鱼等不符合出家人所应收的东西时,他也丝毫不生气,还喜笑颜开地将孩子们给他的物品收下。即使一些大人对他戏弄,他也仍然不改笑容。他之所以这样做,就是悲悯众生的痛苦,给予众生欢乐。这就是弥勒菩萨慈悲心的显现。

《华严经·普贤行愿品》云:“菩萨若能随顺众生,则为随顺供养诸佛;若于众生尊重承事,则为尊重承事如来;若令众生欢喜者,则令一切如来欢喜。”弥勒菩萨就是为了随顺众生,令众生生起欢喜心,他认为能够令众生欢喜就是使诸佛菩萨欢喜。弥勒菩萨之所以这样做就是对众生怀有无限的慈悲之心,宁愿自己受点嘲讽,也不愿让众生痛苦。

弥勒菩萨对众生慈悲的另一体现是,化缘所得的东西,他并不是用来自己享用,相反,他一直心系那些处于痛苦中的人们,常将自己化缘所得的东西分发给那些需要帮助的穷人,帮助他们摆脱现世生活的困境。

弥勒菩萨对众生生起慈悲心的更重要的表现是,他经常在兜率内院为弟子说法,劝化更多的苦海众生往生弥勒净土,将来再下生到弥勒人间净土度化更多的众生。按照《弥勒上生经》和《弥勒下生经》所说,弥勒都率净土和弥勒人间净土都是国土庄严,无有众苦,但受诸乐的国土,生到弥勒净土的人,不仅永远不再受轮回之苦,而且还可以仰仗弥勒菩萨的法力度化更多的人远离苦海。

在我们现世生活中,弥勒菩萨之所以被摆放在寺院的山门殿堂内,就是让我们看到菩萨的形象,能够首先想到弥勒菩萨的慈悲之心。从而从弥勒菩萨的慈悲心中得到启示,使自己也能怀着一颗慈悲之心,多想想周围人的痛苦烦恼,尽自己的能力帮助他们解决所遇到的问题。使别人的生活能够过得更好。

二、忍辱

作为一个学佛的人,首先应当具有一种忍辱精神。这是一个学佛者所应当具备的基本品格。纵观佛教的历史,从诸佛菩萨到历代祖师大德,无一不是从忍辱中磨练出来的。佛教教主释迦牟尼在因地修行时,为了救度众生不仅有舍身饲虎、割肉喂鹰的大布施之行,而且为了救拔一个众生的痛苦,还挖去了自己的双眼,但仍不能令众生满意,还受到这个嗔心众生的一顿臭骂,就是这样的大辱,佛陀也没有对众生生起嗔恨之心。

现代高僧星云大师是誉满全球的高僧,他在年轻时也曾遭遇过很多磨难,但他都学会以忍耐之心来对待。他刚从大陆到台湾时,没有落脚之处,过了今天不知道明天会在哪里。在他穷愁潦倒之时,他想到了他在大陆认识的一位出家人,于是便到那里去投靠。当他冒雨赶到那位道友那里之后,那位道友见他衣衫褴褛,仅让他吃了一顿饭便打发他走了。曾有一段时间,星云法师到处投靠别人都遭到冷遇,他感到事态炎凉,几近心灰意冷。但为弘扬佛法的信念一直在支撑着他,使他遭遇各种白眼之后仍不减少奋进的信念。于是,经过自己多年的忍辱负重的经营操持,他最后终于在佛光山购置了一片土地,并在那里白手起家,建起了佛光山寺,此后,寺院不断发展壮大,不仅有了佛光大学,还创办了佛光中学,小学和幼儿园。

但星云大师并不满足只在台湾弘法,他又将弘法足迹延伸到世界各地,并在很多国家建立了佛光山的分院,分派弟子在这些分院管理弘法,从而实现了其“佛光普照三千界,法水常流五大洲”的弘愿。

作为菩萨中忍辱的代表,弥勒菩萨的忍辱更有其典型意义。弥勒菩萨转世的布袋和尚,曾到处化缘,将化来的物品分给穷苦大众。在他化缘的过程中,曾遇到很多人的白眼,但他并不作辩解,也不以为意,而是默默忍受下来。他曾在弥勒偈语中说:“一钵千家饭,孤身万里游。青目睹人少,问路白云头。”本偈语就表现了他善于忍辱的精神。偈语中的“钵”是和尚化缘的碗。头两句说他行万里路,吃千家饭,是个游方僧人。“青目”是眼珠子放在正中,正眼视人表示对人喜爱和热情,与“白眼”相对。这句是说布袋和尚在化缘中经常遭到冷遇,甚至连问一下路也有人不理不睬。因此他只好向白云问路。这首偈语的人生哲理是:世态炎凉,人在社会,常常会遇到一些惯用白眼看人的人。布袋和尚不以眼还眼,以牙还牙,与之生气计较,而是用幽默风趣的方式——问路白云头,一笑置之。他就以这种忍辱的方式,不仅不给人难堪,还使自己保持了平和的心态。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