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倡在家学佛(2)

由於众生苦多乐少,要完成佛陀之人格,就要以佛学知识来庄严自己,反省内心,从种种痛苦的境界中觉醒,唤醒自我之迷茫。从佛法中吸取精神之粮食,来认识自我,改造自我,庄严自我。古人说;“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

由於众生苦多乐少,要完成佛陀之人格,就要以佛学知识来庄严自己,反省内心,从种种痛苦的境界中觉醒,唤醒自我之迷茫。从佛法中吸取精神之粮食,来认识自我,改造自我,庄严自我。古人说;“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样才能使佛法普及人群,改造社会,达到人间净土之目标。

1、认识自我:人从生到老死,就是忙碌於物质生活的追求,取得内心奢侈的满足,便造种种业,受种种的苦果。佛经说众生有八种苦:即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五阴炽盛。佛法能让人认识此种种苦,开导人们离苦得乐,令人内心平衡,从烦恼的彼岸,到达快乐的彼岸。

2、改造自我:佛陀为众生开示八万四千法门,是为对治众生八万四千烦恼。所谓“佛说种种法为对治种种心。”教导人奉持五戒十善,广行四摄六度等法门。使人去污染得清净,去系缚得解脱。

3、庄严自我;是依佛法而解、行。把自己无始以来的恶习克服掉。便达到完善究竟的人格。虚大师用这种思想,劝导居士从自我改造下功夫,完成佛陀无上之人格。

 

三、受持三皈五戒

受持三皈五戒是信佛居士必须具备的条件,否则,就不是佛弟子。那么,佛弟子首先要对佛法僧三宝有所了解,知道佛是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圣者,是世出世间最尊无上的大圣人。法是佛所证的宇宙之真理,为度众生而宣说教法,依法修行可离苦得乐,究竟解脱。僧是秉乘佛法而行的人,也是现实人间的导师。由此了解和依止,是为在家居士之根本。所以虚大师认为居士受皈依者,将其现报的形寿资具等物,尽投入於佛、法、僧海,不再执为我所有,唯佛,法、僧为所依止,唯佛法僧为所归处,决不因形寿资具的变迁,而退失信仰。学佛居士有了正确的信心,又能知佛法之大概,就应受持三皈,因为归依三宝是为了除烦恼、净身心,  得解脱。所以,归依是入佛门的第一步,信佛而不受归依,精神上没有坚定的信念,同时也只能是佛教的同情者、门外汉。他的信佛,只是把佛教当作一种宗教学说,不能依教身体力行。礼受归依是加强心灵善念的建设,归依才是真正的佛弟子。

要作佛教入室之门人,不论知法的深浅,必以皈依为原则。礼受皈依后,才算是佛的四众弟子之一。从此就可以誓愿投身於佛法,直接间接的开始一种返邪归正,回迷向悟的革新向上的行程。从此茫茫人生苦海有了解脱的希望,烦恼的心灵得以清凉。皈依三宝,即从此唯以佛为师,以佛法为学,以修佛法之僧为友。虚大师以这样的皈依为准则,皈依者应将自己内心信崇三宝的真意,向一大德沙门乞求三皈的仪式,得世出世圣凡大众之公认,犹如赤子投皈三宝的怀抱中,以纯正佛教徒的态度,修习佛法,甚至断除烦恼,证得涅槃为结终。佛经上说:“皈依者,福增无量,礼念者,罪灭河沙,冥冥大海中,三宝为灯塔,滔滔苦海内,三宝为舟航,焰焰火宅中,三宝为雨泽。”这就是皈依三宝的最大利益。

学佛居士,礼受三皈后,应进一步审查自己能否受持五戒,并从一大德沙门乞受五戒。虚大师说:“五戒者,人道之纲纪,心德之根本也。”又说:“能受五戒,恒持清净,则为人中圣贤。”指出具有标准的人格,高尚的道德,那就要依五戒而行之,才能为人中之圣贤。我们知道孔子之所以“匹夫而为百世师,一言而为天下法”的原因,就是他的行端表正,言行不苟。孔子说:“君子不重则不威。”这种行为在佛教讲就是“严持禁戒,不犯威仪。”所以孔子被后人称为“万世师表”。而佛教徒的做人基础是建立在五戒十善上面。他教人弃恶从善,净化自我的基本方法,也就是由人的立场而达成佛陀阶段上,基本的戒条。

1、不杀生而仁爱:不杀生即是对於一切动物及微细生命都不加於杀害,和人类共生存,这是培养人的仁慈,道德的根本。若能持此戒,就会养成一种保护心,恻隐心、怜愍心,慈悲心、救护心。从而就能爱护人群、利乐民生,人类就能和合共处,没有战争,没有暴乱。

2、不偷盗而义利:人类的一切财物,以及衣食住行所需要的一切物品,必依正义。经智力。劳力而得,虽一芥之微而不予不取。任何人不能强行劫取。这是人类一种正常的道德行为,也是养成清廉义利的道德标准。不犯盗戒,且为人之君子。所以佛戒律有“一针一线不得不予而取。”

3、不邪淫而礼节:现代的社会都是一夫一妻的制度,是繁殖人类衍续的基本要素,养成贞良礼节人品的根本。佛制许在家居士一夫一妻过着正常的家庭生活,凡不正经,欲淫取乐的生活都为邪淫,邪淫多由不尊重他人之人格。不惟自己道德丧失,人格堕落,伤害慧命,造成人类乱伦淫欲,伤风败德,为佛制所不许。

4、不妄语而诚信:就是社会交际,人与人相处能言行一致,是为做人之根本,是团结人群,口和无诤,养成人类诚实,信用、和谐的社会风尚。凡一切挑拨离间、两舌,恶口,彼此言行不一,尔虞我诈的行为,造成人与人之间勾心斗角,残杀竞争者,佛为之严厉制止。

5、不饮酒而正智:即不饮一切刺激麻醉性的饮料,以养成清净人品,发扬正智。不饮酒能保持身心清净。而饮酒会使生理、心理失去平衡,形成嗜好,能伤身败德,误事肇祸,甚至会身败家破,皆由之而起,佛制立为遮戒。

以上五戒是虚大师教导居士能持者持,由少分渐增满分,不要贪多,逐步完成佛陀之人格。虚大师说:“然受五戒,不必一时皆受,盖在家层士处预习之中,复有职业之别,或受持一戒,若不杀生……均可。一戒既能完全受持,进受二戒,……。能持二戒清净,进受三戒;能持三戒清净,进受四戒,能持四戒清净,乃进而完全受持五戒。此之受持戒条,贵在实行,非可以务名之心出之,妄云吾能受持几戒或全持五戒,而实际上故犯覆藏,或误犯而不忏,已受而不持,譬之知祛犯法,罪加一等。又不受而行杀等,不过恶行,受而毁戒,又加一毁戒法之罪,及欺罔佛圣,诳取名闻之罪也。故受戒之前,大须审慎!受戒之后,时切检点!每日当立一所受戒条之持犯格而审查之,一日能持净无犯,则可纪功,如稍有所犯,则当发露勤求忏悔,久之,纯洁无疵,则心喜身泰,即有君子荡荡之乐,  虽处人世,无异天堂。”虚大师把修持五戒,讲得十分详尽,学佛者应依此行。

依此五戒开出十善,从五戒中的不妄语戒开出不绮语(不花言巧语),不两舌(不挑拨离间),不恶口(不出语骂人),又从遮戒中的不饮酒戒中开出不悭贪,不瞠恚,不愚痴。如是为十善法,为学佛初步之戒条。受持五戒,则能取得人的资格,完成人伦道德,保持人的业果。广行十善,是自利利他,能修持十善则可通往贤圣之果。发扬十善道业,同情人类之苦难,救度有情,净化人心,在社会上作一个懂礼貌,有道德,知耻辱,知善恶的人,这就是完成善行无上人格的基础。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