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空法师:普贤行愿品讲记19(3)

再看第二个意思,‘方便净涅槃’,涅槃都有圆寂的意思,但它说法就不相同了,‘谓万德成满曰圆,众累永息称寂。’前面性净可以说是法身、本体,是心性的本体;那么方便净这讲报身,是我们自受用身。报身是万德成满


  再看第二个意思,‘方便净涅槃’,涅槃都有圆寂的意思,但它说法就不相同了,‘谓万德成满曰圆,众累永息称寂。’前面性净可以说是法身、本体,是心性的本体;那么方便净这讲报身,是我们自受用身。报身是万德成满,满是圆满,成是成就,就是你修行证果了,这叫圆。那么证什么样的果呢?当然有大乘、小乘,有四教,都是讲到最高的果位,譬如说小乘要证到阿罗汉果才叫涅槃,有圆寂的意思,小乘法里面他的功德圆满了,得清净寂灭了。大乘法里面,四教有藏通别圆,那么就藏教,藏教有佛,通教有佛,别教也有佛,都叫做圆寂。但是真正讲到涅槃,讲到最高最圆满的,那是圆教佛,所以圆教佛通常也讲入大涅槃,加一个大字,加一个大字一定是大乘圆教的涅槃,就是无上正等正觉,他真是万德成满,众累永息。累就是烦恼、生死,见思烦恼、尘沙烦恼、无明烦恼,统统都断尽了;分段生死、变易生死都了了,所以这时候称方便净涅槃。

  方便净跟性净是完全相应了、相契了,从性净上讲本具的,方便上讲是修得的。第三种讲‘应化涅槃’,这就是我们通常讲佛菩萨入涅槃都是讲这个意思,这就是示现,前面那个不是示现,这个是示现,示现是说什么呢?‘化用周遍曰圆’化是教化。所以佛法里头用的这些词句,诸位要注意它有很深的意义,普通我们讲教学,教学没有讲到成绩;教化是有成绩了,化是结果,变化气质,化凡为圣,学了之后他就变化了,这学了就有成绩了。所以佛法用的字有因有果,教是因,化是果,因缘果满,这才是真正的成就。化用周遍就是教化众生这个大用是周遍虚空法界,这叫圆;佛菩萨教化众生不限定在一个地区,尽虚空遍法界都是他的道场,这是圆的意思。

  ‘用息归体称寂’,所以圆是佛菩萨那一边的事情,是他的事情,他教化的确是圆圆满满的,没有欠缺的;寂是众生机感这一边的事情,众生肯接受佛菩萨教化,他就来了;你很讨厌他,不喜欢学了,他就走了,走了这就是寂,所以永息,他那个作用息了,没有人肯学了他就不教了,暂时就中止了,这叫寂。‘今指笫三’,一切诸佛菩萨他们示现般涅槃都是这第三种。应化的涅槃,不是讲前面两种,这是讲应化的,示现的;我们今天没有人学,他就走了,纵然有人学,不是真学,他也走了,那要真学他才会来,真正发心学他来,不是真正发心学不能与佛菩萨感应。那么什么叫真学?简单地讲,你能够具足普贤十愿,愿愿你都能做到,真学!那一点不假!你说佛菩萨不化身来帮助你,我不相信。不具足这十愿,哎呀!我很想学,我真学,那是假的;就是说什么是真学,什么是假学,你都搞不清楚,把假学当作真学,自己本身就搞错了。真学是信解行证依教奉行,这是真学,一定要真正把它做到。

  下面又介绍出唯识论里面讲的四涅槃,这是法相唯识宗所说的,这四种我们也常常会看到,第一种叫‘自性清净涅槃’,跟前面性净涅槃是一样的意思,都是从本体上说的,注子里面有‘谓真如之性,无始时来本自清净。虽有客尘而不能染,故曰性净。’所以跟前面性净涅槃意思相同,不必说了。那么跟前面不一样的就是后面这三种,第一种叫‘有余涅槃,谓三乘圣人,虽断尽见思,犹有无明余在。由证择灭无为,离诸嚣动,故号涅槃。’三乘是讲声闻、缘觉、菩萨,这就是大小乘,刚才跟诸位说过的,他们确确实实断了烦恼了,见思烦恼断了。小乘阿罗汉有涅槃、辟支佛有涅槃;菩萨里面这是说藏通别,藏通别这三教的佛都是菩萨,藏教的佛实际上就是十信位的菩萨,信位的菩萨,通教的佛是十住位的菩萨,别教的佛是十行位的菩萨,都还没有登地。

  那么换一句话说他们无明,就算是别教佛吧!别教初地等于圆教初住,那么十地等觉妙觉位这是别教佛,破十二品无明;无明有四十一品,他才破十二品,后面还有许多还没破的,他还有余啊!还有余的那么多他还没破。如果藏教佛那就更多了,四十一品无明,一品都没破,所以这叫有余,这是讲这个意思。底下这一种讲‘无余涅槃’,无余依有两种,一种是‘谓钝根阿罗汉,厌苦欣寂,灰身泯智,余迹既寂,故称无余。’其实证得涅槃,诸位要晓得,身体都在呀!所以涅槃在活的时候证的,不是说死了才叫涅槃。但是此地讲无余涅槃,真的,他身不要了,而他是证得涅槃之后不要这个身体了,叫灰身泯智。灰身是把这个身烧掉,泯智,智是分别心,所有一切分别执著通通断尽,这个心清净,他喜欢这个境界,这是一种定性阿罗汉,他们很乐意住在这个境界里,这个境界有很高的享受,是这一类的人,这称为无余依。

  那么另外一类虽然证得阿罗汉了,他的身体还留在这个世间,还能够帮助别人,教化众生,那么他身体还在,这也叫做有余依涅槃,加个依字,他没有灰身泯智,他的身体还留在世间,所以这个也叫做有余涅槃。那么第四种叫‘无住涅槃’,这个多半是大菩萨,佛与大菩萨,他们真的证得涅槃了,他不住涅槃;对我们凡夫来讲他不住生死,他没有生死;对圣者来讲他不住涅槃,他生死涅槃两边都不住,这叫做无住涅槃,这是最值得赞叹的,在佛门里面佛与大菩萨统统都是这个境界。‘谓出障真如’,这个障就是烦恼障、无明障,这两种障他都破了,都超出了,所以‘大悲般若时常辅翼’,大悲是慈悲心,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大悲心从清净心里面流露出来,怜悯一切众生。又有大智慧,般若智慧也现前了。‘由大悲故,不住涅槃’,因为他要像小乘一住涅槃的时候就不能利益众生,所以他不住涅槃。他可以走他不走,不是他没有能力走,像我们尘世娑婆污秽的世界,他有能力离开,他不离开,这是慈悲。

  为什么不离开呢?为了帮助这些苦离的众生,要帮助他们,要接引他们,所以他不入涅槃。因为他又有智慧,所以他也不住生死,那么由此可知生死从那里来?迷惑颠倒才有生死,智慧现前没有生死;因为迷的时候你造业,造业才有生死轮回的果报,般若智慧现前不造业。不但不造业,所有那些罪业,前面讲过般若智慧都把它照空了,般若智慧要生起来的时候,所有一切罪业统统没有了,全都消除了。所以他没有业习,因此他没有生死,这就是涅槃生死两边都不住。‘尽未来际利乐有情,即用即寂,故称无住。今所请者指第四也。’

  我们现在要请佛、菩萨、善知识,莫入涅槃,就是要请这种人,这是我们所请的对象。底下及诸菩萨、声闻、缘觉,一直到为欲利乐一切众生,这一段文是‘兼请余圣’,不但我们要请佛,菩萨、声闻、缘觉、善知识,统统要请;在家出家只要是有修有学的,有证的当然更好,有证的找不到,有修有学的统统要请。末后注解里头有几句很重要,‘佛灭度后,末法时中,亲善知识,为第一大事。’这几句各位同学要特别地注意,要牢牢地记住,特别是在现在这个末法时候,你能够真正亲近一个善知识,你就得度了。底下说明理由,‘何以故,善知识为得道全因缘故,虽是凡夫,可为巨夜明灯,苦海良导。’这几句话不能不留意,应当多读几遍,牢牢地记住。遇到一个真善知识决定不放松,自己没有成就决定不能离开,离开了就可惜了,离开之后必定要迷失方向。所以古人亲近善知识最低限度要得法眼净,他才可以离开,什么叫法眼净?自己有能力独立,能够辨别是非邪正,有这个能力,这个时候可以离开老师;如果没有这种能力,不能离开老师。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