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根本,三大要领——关于汉传佛教建设的思考(2)

在今天这个盛行快餐文化的末法时代,众生根钝慧浅,心浮气躁,须将佛法以最简明清晰的方式呈现出来,才能适应更多人的实际需求,大众化的意义正在于此。当然,建设大众化的修学体系,并不是对传统宗派的否定。事实

   在今天这个盛行快餐文化的末法时代,众生根钝慧浅,心浮气躁,须将佛法以最简明清晰的方式呈现出来,才能适应更多人的实际需求,大众化的意义正在于此。当然,建设大众化的修学体系,并不是对传统宗派的否定。事实上,在树立正见和止观实践两大重点,仍应沿用各宗之见、之行。只是对之前的皈依、发心、戒律作了特别强调,因为这是一切修学绕不开的共同基础。

要领之一——教育制度

  确立大众化的修学体系后,应以相关教育制度进行落实。以往的佛教教育,多依托于宗派,而现代的佛学院,则是参照社会大学的教学模式建立。那么,现有教育方式存在哪些问题呢?
   其一,教育目标模糊。佛教的健康发展,需要讲经说法、领众修行的师资力量,也需要行政管理、弘法布教的专门人才。但目前的教育模式大同小异,并未根据教界实际需求进行规划。一方面,各地都在大力办学;一方面,真正的有用之材仍是奇缺。
   其二,教学次第不明。尤其是基础教育的薄弱和缺失,使学僧在接受教育的几年内,未能养成僧伽应有的素质。如是,信仰淡化、道心退失也就在所难免了。虽能说得头头是道,却无基本僧伽威仪,如何堪为人天导师?
   其三,知见教育混乱。现代佛学院是综合性的教育,所开课程面面俱到,包括教史、教制、教理等,几乎涵盖整个佛教。仅教理这部分,就涉及天台、华严、三论、唯识等各宗经论,即使具有相当佛学水准,尚难全面掌握。更何况,一般学僧只有普通的世间文化基础,学习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几年下来,所学难成体系,亦无能力真正把握并运用任何一宗的正见。
   其四,实用教育缺乏。所谓实用,分实修和做事两类。目前的佛教教育虽与宗教生活结合,但普遍缺乏实修指导,只是从书本到书本地学习教理,与修行严重脱节。此外,对于教界急需的管理、弘法人才,未设专业课程进行培训。
   未来的佛教教育,应针对以上问题进行调整。一是目标明确,根据佛教发展需要的各类人才,有的放矢地开展教育。二要次第分明,尤应重视基础教育,以此坚定信心,培养僧格。三是知见纯正,对多数人而言,一生修学具足一宗正见足矣,不求面面俱到。四是学修结合,同时,重视实用技能的培养。
   这就有必要根据佛教修学特点及教界自身需求,对现行佛教教育制度进行完善。佛教教育宗旨是服务于修学,同样应以大众化的修学体系为根本,依核心要素和修学次第建构各级教育。大体可分为以下几类:
   首先,根据皈依、发心、戒律三大要素建立佛教的初级教育制度,这是每个佛子必须奠定的学修基础,也是所有僧众必须具备的素养。否则的话,学佛往往流于玄谈和迷信两个极端,与修行严重脱节。这一基础教育,也是佛教健康发展的根本保障。
   其次,围绕菩提心和菩萨行的实践,以获得闻思正见为核心,建立佛教的中级教育制度。这一阶段可参照传统的宗派教育,以确立一宗知见为目标,一门深入,但求精而不求多。
   第三,以菩提心和空性正见的理论为基础,以止观为重点,建立佛教的高级教育制度。
   第四,依各类专门人才的不同需求,参照社会先进教育经验,建立有佛教特色的实用教育制度,培养具备专业技能的管理、弘法人才。
   佛陀说法四十九年,自谓实无有法与人,说明法的实相是超越语言、文化、宗派的,其表现也无特定形式,所谓法无定法。若固执于特定形式的教法,无异刻舟求剑,难得佛法真实受用。但佛教教育又是缘起法,无论是引导众生舍弃凡夫心,还是确立正见、契入空性、成就解脱,皆须依循相应方式进行,尤应契合时代需求。因此,今天的佛教教育必须针对现代众生的根机,在契理的前提下,根据教育目标确立教学内容,按照修学次第建立相关体系。

要领之二——僧团管理制度

  僧团,不仅是十方僧众的修道场所,也是弘扬佛法的互动平台,社会民众的精神家园。僧团管理得如何,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僧众修行和佛法弘扬。那么,当今僧团在管理方面的普遍问题有那些呢?
   其一,长幼无序。依佛制,僧团应按戒腊而长幼有序,尊重有才有德的比丘,以此保障僧团健康发展,僧伽和合共住。但在当今僧团,这一伦理并未得到充分重视,更多的,只是依世俗能力进行定位,无形中将僧团导向世俗化。
   其二,僧众的资历、地位、责任、待遇不明确。僧团执事者须具备哪些资格,接受什么教育,担负多少责任,享受什么待遇,并无具体标准可依。缺乏考核及选拔人才的依据,不仅使年轻僧众没有努力目标,德才之士不能发挥所长,更严重的,易使某些无德无行却善于投机者进入僧团管理核心,长此以往,佛教怎能不面临危机?
   原始僧团依戒律共住,依戒律作为处事及行为标准,偏重法治。但组织结构非常松散,基本属于无政府状态,这种形式对僧众整体素质要求极高。但在今天,僧团鱼龙混杂,素质相对偏低,这种建立于自觉基础的行政结构,显然与现实存在很大距离。现行僧团依清规建立行政组织,偏重人治。管理效果如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执事者的权威性,不如法治更为稳定。同时,其组织结构已沿用千年,各职能部门的具体责任已逐渐模糊,或因不适合当代需求而被虚置。此外,对新生问题缺乏相应的职能机构,无法满足实际需求。
   那么,如何建立新时代的僧团管理制度?和教育制度一样,僧团管理制度的完善,也应符合佛教发展的实际需求,这就必须把握以下几点精神:
   首先,继承以律摄僧的根本,恢复原始佛教中律师在僧团的权威性,依律确立僧人共住规则及处事标准,并依六和精神建立民主、如法的僧团。
   其次,继承丛林清规的传统,依此构建僧团行政体系。但应根据当今僧团的实际需求,对其结构和各部门具体职能进行调整、改善、细化,建立契合时代的僧团管理制度。
   第三,吸收现代管理的长处,对僧团行政体系进行完善,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发挥各自优势和特长,提高僧团的工作效率,更好地为大众营造修学氛围,为弘法发挥积极作用。
   第四,根据佛教修学体系,依所受教育和德行、才能,确定僧人在僧团的地位、责任、待遇,使职责和能力相对应。一方面,对法师、律师、禅师等称谓建立相应审核标准;一方面,对执事者应具备哪一级佛教教育基础及相关专业知识制定相应条例,为各道场选拔人才提供参照标准,并依此进行考核。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任人唯贤,有章可依。
   在当今这个飞速发展的社会,现有的佛教行政组织,有如行驶在高速公路的老式汽车,性能及速度已远远不能适应。良好的僧团管理制度,是佛教健康发展的有力保障。若缺乏这一重要助缘,即使有大德出世,也只能给佛教带来一时、一地而非整体的兴盛。因此,在继承佛教优良传统的前提下,建设契合时代的僧团行政体系,已是刻不容缓的问题。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