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似孤云闲 悠悠任来去——访戒幢佛学研究所所长济群法师(2)

问:法师后来又就读于中国佛学院,并长期从事教学工作。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开始,又在教学之余从事弘法活动,面向社会及高校开办佛学讲座。当时弘法在国内尚未充分展开,整个社会对佛教还是充满了误解,此举可谓开

  问:法师后来又就读于中国佛学院,并长期从事教学工作。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开始,又在教学之余从事弘法活动,面向社会及高校开办佛学讲座。当时弘法在国内尚未充分展开,整个社会对佛教还是充满了误解,此举可谓开风气之先。那么,法师又是如何走上弘法道路的呢?
  答:在中国佛学院学习时,还不知道弘法是怎么回事。因为出家前文化和佛学基础都比较薄弱,所以只知道如饥似渴地学习。毕业后来到莆田广化寺,在后山一个偏僻的地方继续学习。读书之余,也在佛学院讲课。广化寺的几年生活,使我在佛学院所受的综合教育的基础上,对戒律、俱舍和唯识有了进一步的研究。1988年来到南普陀寺,在阿兰若处静修。这清静自然的环境,对我的学习、修行和弘法事业都有很大的帮助。
  厦门是个沿海开放城市,与东南亚及港台有着频繁的交流往来。由此,我也有因缘接触到很多海外的法师,并从他们的介绍中,对海外弘法事业的发展有所了解,这才使我萌生了弘法的念头。首先是在南普陀寺的圆通讲堂,和湛如法师一起为信众开设了“正信佛教系列”和“人生佛教系列”的讲座。当时我们还在厦大历史系进修研究生课程,这一因缘使我们得以在厦大举办了“佛教文化研讨班”,开始了面向高校的弘法。其后,又应邀到各地举办佛学讲座。我就是这样走上了弘法道路。

  问:能否请法师具体介绍一下您目前所从事的弘法事业?
  答:从1992年开始,我一直在国内外讲经、讲座。在弘法的过程中,我深切体会到社会对佛法的需求,而教界能够从事弘法的人才又实在寥寥无几。所以,培养人才是目前教界的当务之急,因为“道在人弘”。我出家二十多年,从求学到教学,大部分时间都是在佛学院。基于多年的教学实践,也基于对佛教未来前景的关心,希望能在现有的基础上,探索出一套具有佛教特色的教学模式。目前,我还是常住闽南佛学院,担任唯识学和戒律学的指导老师。同时,也在苏州西园寺主持“戒幢佛学研究所”的工作,和教内外有志于佛教教育的法师学者一起,共同实践我们对佛教教育的一些想法。

  问:大多数人都认为,佛学院和研究所应该以培养学术研究人才为宗旨。但在法师的《我理想中的僧教育》(载于《法音》2000年第4期)中,强调的重点似乎并不在此,而是注重多种人才的培养,并在完善自身的同时,与现实社会的需要相结合,如“基于对社会人生问题的关怀”等等。这些观点的形成,是否与您长期从事弘法事业有关?
  答:对于佛教教育来说,研究人才的培养当然是不容忽视的。还是以闽南佛学院和戒幢佛学研究所为例,两地都招有研究生,旨在为致力于佛学研究的学员创造更好的学习条件。同时,还发行了各自的学术期刊。《闽南佛学院学报》已办了十多年,今年改为《闽南佛学》正式出版。戒幢佛学研究所成立才两年多,也于去年推出了《戒幢佛学》第一卷,由岳麓书社出版。发行学术期刊,既是为了展示我们的教学和研究成果,也是为了推动国内的佛学研究。
  但是,研究佛学并不是学佛的唯一目的。学佛的关键还是在于自利利他、自觉觉他,也就是要能够学以致用。之所以提倡“基于对社会人生问题的关怀”,目的在于以佛法的智慧为民众提供精神食粮。因此,戒幢佛学研究所还于今年推出了面向社会的季刊《人世间》。每期关注一个主题,创刊号主题为“佛教教育”,第二期主题为“关注环保”,在第三期我们将要探讨的是“佛教与财富”的问题。我们希望,能够从佛法的角度对社会热点问题进行反思,从而纠正人们生活中存在的误区。

  问:近年来,法师著述颇丰,您在这方面有什么计划?
  答:举办讲座产生的作用和影响的范围都比较有限,而整理成文后,就能利益更多的人。所以,目前已经推出的“人生佛教小丛书”,将成为我今后几年的工作重点。“小丛书”每辑五本,每本都是一次专题讲座,针对环保、道德等现实社会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以佛法的智慧提供解决之道。“小丛书”将每年推出一至二辑,希望尽自己所能,为社会大众提供健康的生活观念。因为今天的社会太浮躁了,多数人都缺乏健康的生活方式,沉溺在无明颠倒的状态中不自知,所以我认为现代社会也需要启蒙教育。而我所做的,正是以佛法的智慧去启发人们的蒙昧,使他们能够在佛法的智慧指导下,过上健康的生活。

 问:在《人生佛教在当代的弘扬》(载于《人世间》创刊号)这篇访谈中,法师还就书籍装帧的问题谈了自己的观点,提出“一本书不仅要在内涵上给读者以启迪,也要从装帧上使人心生欢喜”。新推出的“小丛书”是否就是对这一理念的实践?
  答:教界以往印赠的书籍在制作上普遍比较粗糙,要知道凡夫是很着相的,且往往感性的居多,所以在书籍装帧上一定要提高品位,因为这决定了人们对它的第一印象,决定了人们对它最初的认同。“小丛书”不仅在内容上关注现实人生,也在形式上契合现代人的阅读习惯。鉴于现代社会的人心浮躁,“小丛书”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对佛法的理念进行诠释,并配有清新淡雅的水墨画,整个设计风格简洁而疏朗。在我们收到的大量反馈信息中,读者都称有耳目一新之感。

  问:社会已进入信息时代,从发展趋势来看,网络弘法将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想必法师在这方面也做了不少工作,能否具体介绍一下?
  答:通过网络弘法,的确比传统的弘法方式覆盖的面更广。目前,我们已推出了两个网站:一是“戒幢佛学教育网”(www.jcedu.org),包括佛学指导、人生佛教、佛教文化等数十个栏目,还有大量图像和音像资料,现已制作了一万多个文件,内容相当丰富。还有一个是我的个人主页(www.jiqun.com),包括我的文集和在各地讲经的音像资料,可以说是对我十年弘法的全面概括。目前,佛教界普遍存在师资不足的问题,而面向社会的弘法,就更显得薄弱。有鉴于此,“戒幢佛学教育网”还开办了“网络佛学院”,利用网络特有的优势,通过语音和文字系统为散居各地的学佛青年上课并进行指导,这在过去简直是难以想象的。

  问:法师常常说自己是随缘弘法,您之所以能够成就这么多事业,是否总是有许多顺缘在推动?
  答:我认为我个人所有的,只是对佛教事业的一份愿力和一些想法,正由于众多因缘的推动,才使我这些年来为社会和教界做了些事情。首先是宽松的政治环境,使我可以将自己的想法都表达出来乃至付诸实施;而平时住在南普陀寺的阿兰若处,圣辉大和尚给我提供了相当自由的活动空间,我才有更多的时间来做事;第三是西园寺普仁大和尚的全力支持,使我能立足于戒幢佛学研究所实施我的一些想法;再就是教界和学界众多法师、学者的热心参与,尤其是净因法师和湛如法师,直接参与了本所的教学和指导工作。当然,还有一些护法居士的积极协助,这都为我实施自己的想法创造了有利条件。如果没有这些因缘,很多想法也许至今还是想法而已。就我自己来说,虽然不是个积极主动的人,但对弘法事业始终保有一份热心。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