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到来信后,没过几天,爱因斯坦便毫不敷衍地亲自回了一封信。他首先肯定了那位大学生的思考,但他认为,那个提问“不可能有合理的答案”。爱因斯坦说,一个人活着,如果问自己“怎样度过一生”,应该是合情合理且非常重要的问题,而在他看来,答案就是:“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尽量满足所有人的欲望和需要,建立人与人之间和谐美好的关系。这就需要大量的自觉思考和自我教育。不容否认,在这个非常重要的领域里,开明的古代希腊人和古代东方贤哲们所取得的成就,远远超过我们现在的学校和大学。” 这些内容我记得很清楚。从最后这一句话——“不容否认……”,可以看出,爱因斯坦在“自觉思考和自我教育”的道德层面,明显倾向于古代哲人们的思想。 现在很多年轻人想改变世界,就像乔布斯一样,以一种事业利益整个世界,可是,如果不是有一些前世因缘的话,再怎么想,也不一定能实现。即使你一本一本地看那些成功人士的传记,一次一次地去那样实践,但从我一个佛教徒的角度来看,也许你有智慧、有毅力,但没有前世的福报,纵使你发明了什么,最终也不一定得到社会的认可。 因此,人活在世间,就像爱因斯坦所说,应当尽量满足他人的愿望,建立一个和谐的人际关系。而在最根本的问题上,比如今生来世的问题等等,眼下的一般思想是解决不了的,应当向古希腊的哲人们——公元前400年前的苏格拉底、柏拉图的哲学理论中寻找,这些即使在今天、在中国,也被认为是西方思想的精华。 不过,虽然那些理论中也提及灵魂,而且说人死以后,或者上天堂或者下地狱,但在更神秘的层面,并不像佛教那样深入细致地去开显。所以我认为,爱因斯坦所说的“古代东方贤哲”,尤其应该指释迦牟尼佛,佛陀出世距今2555年,而佛教的教义及文化可谓包罗万象,很值得今天的人学习。 我学佛的时间比较长,看的书也比较多,显宗的、密宗的,藏文的、汉文的,藏传的、汉传的、南传的……越看越觉得佛教的智慧最为卓越。在座的都是知识分子,知识分子也应该追求佛教的智慧。汤恩比博士说过:“要拯救21世纪的人类,就应该寻求大乘佛教及孔孟思想。”而我更认为,科技越发达,越不能忘记佛教;社会越失衡,越需要佛法的教育。如果因为不懂、因为神秘,就打个问号放着,甚至当作迷信排斥,这是非常不科学的! 三、佛教的慈悲观永不过时 只要科学、客观地分析一下,在人类最关注的心灵领域内,不管时代如何变迁,佛教中的某些理念依然是最深刻的,而且始终是社会人群的需要,永不过时。 比如说“慈悲”。佛教的慈悲观,是教人关爱人、动物乃至一切生命。在西方的认识中有一个盲点:认为动物也有生命,植物也有生命,杀动物与杀植物的过失一模一样。其实,这种说法不正确:一是动物与植物的差别很大;二是在“杀”的层面,认为二者过失等同,也太过了。然而,人和动物的生命是一样的,所以,佛教的慈悲一向遍及动物。 而这种慈悲观,对现在的动物保护,应该是一个很好的理论支持,否则,当这些组织遭到非难时,用其他理念很难解释。甚至在很多时候,即使是不信佛的人,当他发现一些动物被残杀的时候,也会自然地生起同情或不忍。诸如此类,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可以知道,这种广大的慈悲观非常适合人类。科学再进步,一个人——我们自己也好、别人也好,说“因为科技的发展,我从此不需要慈悲了”,这是何时何地也不成立的。 还有就是“非暴力”。佛教所谓的非暴力,并不带有任何政治意味,是对修行人的教诫,如《毗奈耶经》中所说的沙门四法:“人若打我,我不还打;人若骂我,我不还骂;人若嗔我,我不还嗔;人若毁我,我不还毁。”这种忍让的修心原则,就叫非暴力。那这种原则,不说修行人,一般人需不需要呢?也需要。 有人认为这很怯懦,怯懦的民族会被强国吞噬,所以应该反抗。然而,18、19世纪各个国家手持武器相互杀戮、征战的过程,在今天的人们看来,既不科学,也无利益,和平与人道才是解决任何争端的最佳方式。 对于“非暴力”理念,一般人尽管偶尔也会有些触动,但却很难像一些伟人那样深刻了解并贯彻它。圣雄甘地曾说:“我的价值观很简单:真理、非暴力。”在他的认识上,如果你加上大乘佛法的教义,其实也就是前面说的慈悲观。所以,“慈悲”在这个世界,在社会的任何角落,都是需要的。 当这种慈悲心被真正受持时,怨恨的敌人来到面前伤害自己,也能够安忍。对这种高尚的安忍,不懂大乘理念的人不一定理解,但当你学了佛法并且慢慢深入的时候,就会懂得。 堪布贡噶旺秋的事迹,曾让我深受感动。“文革”期间,他被关进监狱20多年,释放以后去了印度。那个年代,在监狱中所受的虐待是无法想象的,虽然我没进去过,但见过很多被批斗的场面,对出家人、在家人,好似地狱来到了人间,极其可怕!到了印度以后,有位大德问他:“你在监狱里受折磨的这20年,心中最害怕的是什么?”他回答说:“我最怕的,就是对伤害我的人生起嗔恨,失去慈悲心。” 那个时候,他不是怕被饿死、被打死,而是怕失去慈悲,这就是真正的修行。他的境界,不说一般的世间人,就算是我们穿着袈裟、常年呆在寺院闻思修行的人,也是很难企及的。试想一下,假如我们身处那样的环境,会怎么样呢?今天有人打我了,“我要记住这个人是谁,一旦我有机会,就不客气”,会不会这样呢?但是,大乘慈悲理念真正入心的人,就完全不同了。 青海那边也有一位大德,这位大德,也是在那个年代中每天挨批斗。批斗是这样的:挨批斗的人站在前面,一个人先讲一讲他所犯的错误:他是怎么学佛的,怎么怎么……然后就上来一两个人开始打他。每次打的时候,这位大德就当一次修安忍的机会,并以三殊胜摄持。所谓“三殊胜”,做任何善事之初,首先为利益一切众生发菩提心;中间以无缘、不执著的方式行持;最后将善根回向给一切众生。这是我们佛教中最关键的修法,依此修持,发心殊胜、无缘殊胜、回向殊胜,这就是三殊胜。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