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净宗十三祖的形成 卓智立居士请教印光大师:“历代祖师,如莲宗诸祖等,身后须经何人评定,始得举世崇奉以为祖?”印光大师回答说:“有大德,人自肯尊,岂崖板要人评定乎?”也就是说,中国净宗十三祖是由于他们自行化他、弘扬净土宗的巍巍功德受到四众弟子特别是念佛人的普遍尊崇而自然形成的。 印光大师《复明性大师书》开示说:“净土法门,绝无口传心授之事。任人于经教著述中自行领会,无不得者。莲宗九祖,非各宗之一一亲传,乃后人择其宏净功深者而称之,实则尚不止九十也。”印光大师写这封书信的时候,还是依据清末悟开法师《莲宗正传》九位祖师的提法。悟开法师后来又增推蕅益大师为九祖,省庵大师为十祖,彻悟大师为十一祖。印光大师增推截流大师为十祖,省庵大师、彻悟大师递降为十一祖、十二祖。印光大师往生后,四众弟子加推其为十三祖。这样就形成了中国净宗十三祖的格局。净宗十三祖的形成不是平凡的因缘,十三位祖师像十三座灯塔,指引念佛人的航向。 二、依祖师教,正确看待不同净宗祖师教义的差异 实事求是地说,十三净宗祖师因为所处时节因缘的不同和应机说法的需要,教义思想是有差异的。如何正确看待祖师教义思想的差异,佛经为我们指出了原则,祖师为我们作了示范。《大佛顶首楞严经》中说:“归元性无二,方便有多门。”诸大乘经皆以实相为正体,不同佛经诠释同一实相,不同的法门是证得同一实相的不同方便。不同的净宗祖师以种种不同的方便语言诠释着同一信愿念佛求生净土的宗旨。 因此,净宗祖师教义思想的差异不是根本宗旨上的差异,而是应机说法的不同和善巧方便的不同。例如初祖慧远大师领导的莲社以修念佛禅观为主,而善导祖师以后的历代祖师多倡称名念佛。如二祖善导祖师《观经四帖疏》,唯欲普利三根,故多约事相发挥。而九祖蕅益大师《弥陀要解》,发挥信愿行三法,最为精详,理事各臻其极。祖师们说法的这些差异都是应机说法的不同。 自古以来,对《佛说阿弥陀经》的注解很多,其中莲池大师的《弥陀疏钞》和幽溪大师的《弥陀圆中钞》十分著名。蕅益大师是这样看待的:“古来注疏,代不乏人,世远就湮,所存无几。云栖和尚著为《疏钞》,广大精微。幽溪师伯述《圆中钞》,高深洪博。盖如日月中天,有目皆睹,特以文富义繁,边涯莫测,或致初机浅识,信愿难阶。故复弗揣庸愚,再述《要解》。不敢与二翁竞异,亦不必与二翁强同。譬如侧看成峰,横看成岭,纵皆不尽庐山真境,要不失为各各亲见庐山而已。”也就是说,不同大德的阐释都符合佛意,只是视角可能不同,表达的方式不同。如莲池大师以华严宗的方式来阐释,幽溪大师以天台宗的方式来阐释。我们不能因为表达方式的不同就误会所表达的净土教义有根本的差异,更不能因此而认为两位大师所说不属于净土宗。 曾有人问印光大师,对于有人争论天台、贤首教义的高下怎么看,印光大师回答说:“天台贤首开法之人,或是古佛应世,或是菩萨示生,不得以此轻彼,以彼轻此。纵所说不全同,而各有所见,并非妄说。彼妄以门庭相争者,皆佛之逆子,各宗祖师之罪人也。四教五教,本是一佛教。汝曾见蕅益大师《弥陀要解》序否?其文云,不敢与二翁竞异,亦不必与二翁强同,譬如横看成岭,侧看成峰,纵皆不尽庐山真境,要不失为各各亲见庐山而已。此语系用东坡游庐山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总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夫庐山乃块然一物,尚随人所居之地而成异相,况如来所说之法,如随色摩尼珠。彼定谓此珠是何色者,乃不识珠之人,而随青黄赤白,现青黄赤白,即说为青黄赤白,亦非不可。若定谓是青,非黄赤白,及是白,非赤黄青,则不可。圆会经义,诸祖皆为如来功臣。板泥一语,宏法即是坏法魔党。” 印光大师的教导与蕅益大师的原则一致,也适合于我们正确认识不同净宗祖师的教义。 学习佛经的原则和祖师的以身示范,我们对于不同净宗祖师的教义应持以下两个基本观点: 1、应机说法观 药无贵贱,愈病者良。法无优劣,契机则妙。印光大师在《复永嘉某居士书二》中开示:“当云净土法门,修有专圆。由众生根器不一,致诸祖立法不同。善导令人一心持名,莫修杂业者,恐中下人以业杂致心难归一,故示其专修也。永明令人万善齐修,回向净土者,恐上根人行堕一偏,致福慧不能称性圆满,故示其圆修也。”这里大师说明专修、圆修针对不同的根器应机说法。同样,实相、观想、观像、持名念佛也各有相应的根器可修。 2、互补观整体观 历史形成的十三位祖师,他们的净土教义构成一个多姿多彩的整体。各位祖师从不同的视角、以不同的表达方式对净土经典的阐释,可以增加我们认识净土的广度和深度。印光大师谈到《阿弥陀经》的注疏时开示:“以其言约而义丰,行简而效速,宏法大士,注疏赞扬,自古及今,多不胜数。于中求其至广大精微者,莫过于莲池之《疏钞》,极直捷要妙者,莫过于蕅益之《要解》。幽溪法师,握台宗谛观不二之印,著略解圆融中道之钞,理高深而初机可入,文畅达而久修咸钦。奈流通既久,错讹甚多,因校订重刻,俾复旧观。弥陀一经,得此三疏,法无不备,机无不收。随研一种,亦可知其指归。遍阅三书,方堪彻其阃奥。”(《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卷三·重刻弥陀略解圆中钞劝持序》)因此,我们要把十三位祖师的思想教义作为互补的一个整体来看待和学习。这样做的好处是最大限度地适应不同的根器,普度众生,使净土宗作为诸宗的归宿,百川归海,实至名归。 三、各位祖师的历史地位不宜分高下 第一节谈到,净宗十三祖是历史形成的,不同小可因缘。悟佛心灯,传佛心印,名之曰祖。按照当代净宗大德传印长老的观点:“凡已明心见性乃至获证念佛三昧者,虽然不必定皆绍祖位;而绍祖位者,则必须是已得明心见性,乃至已得念佛三昧者,则是理所必然的事情。”(《印光法师悟道年时考》)从印光大师的言行来看,他对前代祖师是普遍地恭敬,至诚地赞叹。他撰写的《净宗十二祖赞》,如理如法地阐述了十二位祖师的道风特色和历史贡献。如赞初祖庐山东林慧远大师: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