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颗受过训练的心,就能得到安乐

这世界上,形形色色的人各种各样的行为背后的动力是什么?为利?为名?为感情?为物质?为精神? 仔细看看这些动机的背后,还有一个根本的共同的动机,那就是为了安乐. 安乐还有许多名字,代表

一颗受过训练的心,就能得到安乐

这世界上,形形色色的人各种各样的行为背后的动力是什么?为利?为名?为感情?为物质?为精神?

仔细看看这些动机的背后,还有一个根本的共同的动机,那就是为了安乐.

安乐还有许多名字,代表它不同的侧面和程度,比如,快乐、幸福、享受、乐趣、舒适、喜悦、宁静、满足、安全……

安乐主要是内心的感受,它在心里,不在身外,所以内心如果不快乐、不满足,外境再美妙再丰富,也很难感到愉悦、富足;而一颗宁静柔和的心,在贫乏艰难的环境中,也能生出喜悦、自在。

倒不是说物资越贫乏,内心就必定越安乐,物质生活丰富就必定让人痛苦。这其实还是认为安乐与否完全由外在的物质决定,只不过与常人的思维相反,认为物资越少越快乐。

多数人却是走入另一个极端,认为安乐就在于物质的积累、财富的增加,占有、享用的资源越多,就必定越幸福快乐。现代社会的人们毫无顾忌地竞争、攫取物质以及各种资源,忙于追逐名利,他们认为这些东西本身带有快乐的属性,能自然给人带来安全感、幸福感。有些人过分投入地竞争、追逐,以至于忘记了自己的初衷是追求幸福安乐,慢慢地,把手段当成了目的,相信自己活着就是为了与人竞争、囤积名利。如果有一天,没有比较,也无须抢夺了,便觉得生活没有意义。

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一个人的价值往往取决于他创造物质财富的能力。然而,人之为人的价值和意义,远比创造财富宽广、深刻。人活着,除了积累和占有外,还有很多事值得去做。

那么,安乐与物质无关吗?不是的,至少对一般人而言,完全摒弃物质而讲安乐,是不可能的。月称菩萨在《入中论》里讲到,大乘佛教六度波罗蜜首先是布施,其中包括财物布施,原因就是物质基础对安乐来说是重要的,布施无疑能给对方带来安适快乐,同时布施也让自己感到快乐满足,并给自己积累福报。

物质的确能解决不少问题,只是生活中还有许许多多的问题,仅靠物质手段是难以解决的。

人,除了物质生活外,还需要有精神生活,去抒发情绪、陶冶性情,通过精神的修养和升华,获得内心持久的喜悦宁静。

在基本的衣食住行得到保障之后,我们仅再需要一颗受过训练的心,就能得到安乐。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