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处不在的恭敬--东林大佛的设计与建造历程

大佛的建设意义与建设理念 东林寺净土苑的定位是纯宗教场所,是纯粹为弘扬佛法、为修行而建的一个道

大佛的建设意义与建设理念

东林寺净土苑的定位是纯宗教场所,是纯粹为弘扬佛法、为修行而建的一个道场。大佛建造的目的亦纯粹为度众生。因此,摒弃商业运作,是大佛建设始终不渝的原则。

从建设理念上来说,并非简简单单地建一个外在的道场、佛像,建大佛过程的本身也是一个度化众生的过程,是要把外在的大佛和众生内心的大佛同时建起来。东林寺净土苑将来的运作理念及各方面的规划,都要以佛教思想的本位为前提。

佛像设计

多次论证调整,力求尽善尽美

末学在前期主要是负责大佛小样的设计。针对大佛造型的设计,当时专门成立了由大安法师牵头,还有明贤法师和末学三个人组成的大佛小样验收小组。前期主要是由孙纪元教授做佛像,其间反复地修改了很多次,孙教授曾做过三四次大的修改,最终认定了一个结果,中稿就告一段落了 。之后把大佛的中稿运到南昌桐青金属工艺公司,就是大佛制作的厂家、铜像的铸造厂。当时中稿也有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而且在造型上还存在一些问题。桐青公司对此很负责任,提出了中稿修改建议。桐青公司的郭东清老师也是做佛像的专家,他发心帮助东林寺把大佛样稿修改好。经过一年多时间,又把这稿大佛前前后后修改了几回。

无处不在的恭敬--东林大佛的设计与建造历程

在定型、放大之前,小的修改就不止二三十次,比较重大的修改有四次。定稿之后就是放大的过程,先翻石膏模,做成1:1的大小。佛身共分为五段,最下面一段是脚。模型在放大的过程中,原本中稿上并没有的问题,在做出来之后,脚的问题看起来比较明显,最后还是把放大模型稿拆了重新做。虽然多花了钱,但为了尽善尽美,就必须这么做。头部是最后放的,在放的过程中,五官、造型在小的4.8米中稿上看不出来的问题,一放大之后,问题就很明显,对此我们也进行了很多处修改。修改是在石膏上,而不是在泥巴上,难度很大。当时,大热天的,费了很大劲,才把这个模型改到大家都基本满意的程度。

大佛造像艺术和取材以历史为依据,“取法乎上”

从造像的角度来讲,当初东林大佛基本造型的定位,经过了很多次论证和深入的思考。当时有很多艺术家的投稿,风格上也都是各种各样的,但大部分都属于现代人常见的造型,很多都不如法。我们面对佛像能否生起恭敬、皈依之心,固然和自身修行有关,但也和造像本身是否如法有相当关系。

就目前状况而言,佛教造像不论是从艺术水平还是从宗教情感以及如法程度上来讲,现代的造像和古代的造像相比,差距还是非常大。中国佛教艺术是有自己的一个发展脉络的,佛像最初从印度传过来,西汉晚期开始出现,之后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就已经发展得比较成熟了。到了隋唐,汉地的佛教造像水平达到了高峰,形成明显具有汉文化特征的佛教造像艺术,也就是把印度本土造像的一些特点和我们汉文化的造型特点结合起来。这个高峰时期的造像,在造型上更加具有审美特征,更重要的是,很多造像是以尊重佛教的原则及体现法的内涵为标准而建。并且很多造像是经过当时的大成就者、大德认可的。

比如,最有名的龙门石窟卢舍那大佛,就是善导大师监造的。善导大师对于造像有很高的造诣,他不仅懂造像,而且会造像,他自己本身既能画像又能塑造。传记里面记载他一生造净土变相图三百幅。善导大师已证念佛三昧,彻悟法理、圆证实相,因此他造的佛像具有很强的摄受力。虽然龙门石窟留存到今天已经残破得很厉害,但佛像所具有的摄受力不减当年。据说曾经有位美国游客,一见到这尊佛像,立刻就跪下了。他并不是因为自己怎么信佛,而是在他看到这尊佛像的瞬间,就强烈地被震慑住了。说明这尊佛像——龙门石窟大佛绝对是从深层传达出了佛法的精神以及佛的威德。

我们也要造这种佛像——符合佛教法度,既有外在的庄严,又具备佛教内涵。建造佛像是和修行有关的,佛像如法与否,和其是否具有艺术价值不同。我们造像是为修行服务,不是当做艺术品来欣赏。净土宗里就有“观像念佛”这一修行法门,即观想阿弥陀佛的相好。有的人不能念佛,比如聋哑人,但他能观看、想念佛的样子,一样能被摄受,一样能够修行有成就。所以说,造像对于佛教的修行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要造一个好的像,必定要“取法乎上”。

现在的很多佛像是由商人在制造,他们只是想以此牟利,因此赋予佛像的也只是一种世俗的想法,难免使造像世俗化甚至庸俗化。此外,也有一些艺术家将之作为创作题材。艺术家造佛像,尤其是没有信仰的艺术家,只是把它当做艺术品,目的是在于创作,往往走的是标新立异的路线。我们可以看到很多流通的、常见的、很受欢迎的佛像都是没有创作依据的,是创作者自己想象出来的东西。你要是懂点佛经和造像度量常识的话,就知道很多东西都是不对的。以一个凡夫的心——一种妄心、一种烦恼心去想象佛的形象,这样建造出来的佛像是不具有摄受力的,也无法体现法的内涵。

佛法最讲究的是传承。我们建造佛像还是要根据佛经的记载,或者根据古代流传下来的样板来把佛的相好造出来。能临摹百分之七八十,能够把古代的传承下来,就已经很了不起了。所以在造型上面,我们最初以唐风为主,造型比较饱满,基本上以龙门石窟为原型,但并非完全按龙门石窟来临摹,也参照了敦煌大佛。

当时有位很懂造像的法师,说我们这尊佛像是比较学术化的造像,也就是说不是民间大众所普遍接受的那种。这种说法也对,也不完全对,因为学术化并不意味着就脱离人的关系,而是更具严谨性。民间老百姓都喜欢的东西不见得就是最好的东西。因为佛教造像自宋代以后就越来越走下坡路了,到明清,好的东西就更加少了,而且这个时候的佛像更加民间化了。也就是说,更多的佛像是依据老百姓的喜好、诉求来做的,而不是依佛的经典、依古代的传承来做。所以我们造像要尽量地避免这些,包括大佛,除了主尊的阿弥陀佛像,旁边还有四个塔亭,塔亭里面供有四尊菩萨,这四尊菩萨,我们也是要体现“大丈夫相”这种特征。再者,古代留下来的经典佛像,可以说都是艺术精品,比如我们敦煌的佛像,在艺术史上都占据重要的地位。因为古代的造像者,不仅是虔诚的佛弟子,而且是技艺高超的艺术家,他们做出来的佛像是宗教精神与艺术效果的高度结合。而现在常见的一些佛像,几乎没有什么艺术价值,这也是佛教艺术衰落的表现。所以,我们建造东林大佛,效法古人,就是希望把大佛做成能流传后世的精品。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