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人的主宰,具有很大的力量,所以,我们应该随时随地注意自己的起心动念。我们每天都要接触很多人,在频繁的接触中,难免会跟别人发生磨擦或冲突,或是,因为外界事物而影响自己的心境,这是现代人普遍的困扰之一。想要常保一颗宁静的心,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并不容易做到。
当我们登上高山或是站在海边时,一望无际的景色,让我们敞开心门,此时,世间纷纷扰扰的烦恼,都会消失无踪。因此有人说:心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 我们的心,如果也能够像原野、海洋、天空一样开阔,就能够容下无限的东西,也更能享受生命的自由。 当你坐著,几分钟内什麽事也不做,我们都有的基本不安全感便开始浮上表面。而这是我们不想要的情况。我们需要隐藏这个基本的不安全感,我们需要假装它不存在,这就是为什麽到最后我们要寻找遥控器、看报纸,基本上就是要寻找某种娱乐。
佛教根本的见地是,你自心的本性就是所谓的「本善」(basic goodness),你必须自己去发觉它。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智慧」。智慧是心处于正常状态的顶峰。当你的心体验到绝对的正常状态,那就是智慧。不过,这个正常状态是非常相对的概念,它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词。要如何判断什麽是正常?这不是件容易的事,但如果我们要禅定,就必须讨论它。
从圣者的观点来看,我们所经历到的每一件事,只要是透过自我去体验的,就是不正常。我们做的每一件事情都不正常,知道为什麽吗?因为它们都起源于自我、执著、忌妒、骄傲、嗔恨等等。我们做的每一件事都变成造作而不正常。
我们自认为是自由社会的一份子,我们自认为很自由,可是没有一个人是真正自由的。只要你不正常,你就不自由。你想要融入社会,所以你总会去做别人要你做的事。也许你认为你是出于自己的自由意志去做这件事,但终究你会成为你的选择的受害者。
那麽不正常是什麽?只要你还在做事情、还在忙碌,只要你还在追求一个目标,你就不正常。所以,身体坐直二分钟,不做任何事;就算还是不正常,你至少比较接近正常状态了,这已经是很大的成就,确实是很大的成就。
禅定基本上是不做任何事的艺术。如果有人问你有关佛教的禅定,你应该回答:「禅定是什麽事都不做。」什麽事都不做是重要的行为,各位真的应该好好学习不做任何事情,因为我们做太多事了。做太多事,这是我们的问题。一星期有七天,其中有个所谓的周末。为什麽我们喜欢周末?因为我们在周末应该是什麽事情都不做,不必早早起床。不过我们还是做了许多事。就像今天,正因为是周末,所以你们在这里〈笑声〉,然后去逛街等等。周末都被安排计划好。我未来一年的周末就都已经排定好了。我们如同安排周末假期一样计划我们的生活。这样很痛苦,非常痛苦!不只痛苦,还很愚昧。
禅定真的就是度假,如果你每天坐二分钟,这二分钟对你而言就是度假,因为在这二分钟里你什麽事也没做。你没作计划,没有盼望,没有恐惧,没有期待,这二分钟会给你从来没有过的放松。
心不开朗就是苦,心境豁达就能转苦为乐。禅宗特别强调平常心这三个字。所谓平常心,就是指我们非常清楚环境里的是是非非、好坏美丑,对所有现象一目了然,但却丝毫不受影响,即使身处在那样的环境里,也不会随外境起舞,也就不会受环境里的种种情况影响而浮动。 人有了定力之后,就不容易被外在情况动摇。能保持身心安定,能把自己的情况看得很清楚,对于能做、不能做;该做、不该做的事,也都非常清楚,这就是智慧。想要让心保持清明安定,就不要心随境转,心随境转是指失去自己的主宰,老是被环境的动态所影响,也就是说,发生状况的时候,心不要立刻被当下的环境所动。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只要将注意力放在身体的感受上,心情就会安定下来。其实,烦恼心未必都是不好的,事实上,它是清明心的基础。因为,对于有善根的人,遇到困扰时,觉得这是一种麻烦,希望能够将它转变为宁静、清明的心,这时候,烦恼心反倒是一种助缘了。 所以,如果懂得以智慧、慈悲来处理问题,心里就不会经常打结,而能清明自在。那不管身处在任何的状况中,都可以保持平静、稳定、自主、自在的心境。 闭上眼睛好好的想想,自己是不是因为心浮气躁,而搞砸过很多事?自己是不是常常被环境、被人所影响?自己是不是常常为了小事生气,不放过自己?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