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的佛法 上篇做人的佛法.《善生经》讲记 第六讲 处世与做人(4)

四摄法可深可浅,又有不同的层次。台湾有家报纸曾说:四摄法是作为经理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准则。如果用四摄法的精神来处理你和下级之间的关系,你的事业就能顺利发展,不断地增长财富。增长了财富,不能光顾自己发

  四摄法可深可浅,又有不同的层次。台湾有家报纸曾说:四摄法是作为经理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准则。如果用四摄法的精神来处理你和下级之间的关系,你的事业就能顺利发展,不断地增长财富。增长了财富,不能光顾自己发财,要晓得回报社会。

  下面是丙二重颂,又以韵文的形式重述一遍上面所说的道理。

  丙二重颂

  于是,世尊说此颂曰:

  “惠施及爱言,常为他行利,

  众生等同利,名称普远至。

  此则摄持世,犹如御车人。

  若为摄持者,母不因其子,

  得供养恭敬,父因子亦然。

  若有此法摄,故得大福佑。

  照远于日光,速利翻捷疾,

  不粗说聪明,如是得名称。

  定护无贡高,速利翻捷疾,

  成就信尸赖,如是得名称。

  常起不懒惰,喜施人饮食,

  将去调御正,如是得名称。

  亲友臣同恤,爱乐有齐限,

  谓摄在亲中,殊妙如狮子。

  初当学技术,于后求财物,

  后求财物已,分别作六分:

  一分作饮食,一分作田业,

  一分举藏置,急时赴所须,

  拼作商人给,一分出息利,

  第五为娶妇,第六作屋宅。

  家若具六事,不增快得乐,

  彼必饶钱财,如海中水流。

  彼如是求财,犹如蜂采花,

  长夜求钱财,当自受快乐。

  出财莫令远,亦勿令普漫,

  不可以财与,凶暴及豪强。

  东方为父母,南方为师尊,

  西方为妻子,北方奴婢使,

  下方亲友臣,上沙门梵志。

  愿礼此诸方,二俱得大称,

  礼此诸方已,施主得生天。”

  这里的重颂首先重述四摄法的条目,然后把四摄法加以展开,同时也说到前面165件事的某些内容,同时也有另外增加的内容。比如把所获财物分成六份的内容在长行的文字里就没有。而且这里的重颂并不是按照长行的文字顺序编排的,而是从后往前,先说四摄法,然后再展开到其他条目。

  前四句是讲四摄法。一个人能够行四摄法,自然就会“名声普远至”,获得好名声。这好名声不求自得,而且能够摄持周围的人,有利于你处理好各种人际关系。

  接下来说行四摄法的利益。“犹如御车人”,就像善于驾车的人一样。御车人懂得马的习性,就能驾轻就熟,到达目的地。按照“四摄法”的精神去做,就能得到大福佑,也就是大福报。这个大福报,“母不因其子……父因子亦然”,好名声不是凭着父母而来,不是子以母贵,也不是父以子贵,完全是你自己人格感化力量的结果。

  “照远于日光……如是得名称”,能够行四摄法,你的感召力就会像太阳一样无远不至,不仅周边的人会赞美你,凡是受到你影响的人都会赞美你,都会受到你的益处,所以你的成就就能迅速增长。

  7

  怎么样才能获得好名声呢?“不粗说聪明,如是得名称”,“粗说”就是粗口骂人,“不粗说”就是不说脏话、粗话,“聪明”就是有智慧,有智慧就有好名称。“定护无贡高”,常常保持一种稳定的心态,不会见到不如你的人就产生贡高我慢之心,以平等的心态对待一切人。

  看到比你强的就去逢迎,看到比你差的人就骄傲,这就不是平常心,不是等视众生。我们能等视众生,有一个安定的心态,就会得到世出世间的利益,就会“成就信、尸赖”。“信”就是我们前面讲的“教信”、“行信”、“念信”,“尸赖”就是净戒。一个人没有贡高我慢,有平等心,又能守信誉,受持净戒,就能有好名称。

  “常起不懒惰,喜施人饮食,将去调御正,如是得名称。”勤俭,乐于布施,就能够摄受大众,就能够把握好事业发展的方向、把握好做人的根本方向。能把事业与做人引向正确发展的道路,就能得到好名称。

  “亲友臣同恤,爱乐有齐限,谓摄在亲中,殊妙如狮子。”“恤”就是体恤爱怜,有布施之意。“齐限”就是合理有效地使用你的财物作利益人的事情,而不是漫无边际。想要把整个国家的问题都解决好,那只有政府才有这个能力。作为一个老板、一个普通人,他的布施有一定的范围限制,能够受惠于他的肯定有一定的极限,所以后面说到“出财莫令远,亦勿令普漫”。不要漫无边际,而是首先要守自己的责任和义务,每个人都只能在他一定的范围内发挥作用。这个“齐限”就是要“摄在亲中”,就是在跟你有关系的人的范围之内。过去有一句话叫“敦伦尽分”,就是在自己的责任范围之内,尽到自己的本分。“殊妙如狮子”,也许狮子是非常会照顾孩子的一种动物,所以佛就以狮子做比喻。在“敦伦尽分”中处理好每件事,就会像母狮子照顾小狮子一样,把责任的义务完成得非常圆满。

  8

  “初当学技术,于后求财物,后求财物已,分别作六分:一分作饮食;一分作田业;一分举藏置,急时赴所须;拼作商人给,一分出息利;第五为娶妇;第六做屋宅。”

  佛说这部经,是针对善生童子这一位还没有完全成年的人说的。作为一个刚刚步入社会的人,还没有真正取得生活资源的时候,第一是要学技术,学会生活的本领。学好了生活的本领,才能在社会上有所贡献,才能有收获。我们首先要为社会作贡献,为他人作贡献,才能有所收获。这就叫“于后求财物”。

  有收获,有财物以后怎么办呢?要把它分作六分。一分用于吃饭,发工资以后要留下饭费。“一分作田业”,古代农业社会,以耕田作为社会财富的主要来源,所以要留着做田业。如果是做生意,要留本钱,要留作扩大再生产,不能坐吃山空,也不是让你都拿到庙里来。

  “一分举藏置”,得到珍宝以后要藏起来,否则放在家里也不安全。现在也一样,发了工资,赚了钱,除了你应该花的那部分,其余的都要放在银行里。存入银行起码有两个好处,第一个是安全,第二是可以得到利息。藏起来这部分做什么用呢?以防万一。平时有积蓄,急时就能拿这些钱去解决急难问题。也可以去放债给商人,取得一点利息。佛同意众生合理求财,但还是存在银行最好,除了安全、有利息,还有一个最大的好处,就是支援国家建设。

  “第五为娶妇”,因为是对童子讲嘛,要留一部分钱结婚用。现在的小伙子结婚前要挣一笔钱,不能到结婚以后一点积蓄没有,生活困难。所以,男婚女嫁要有一定的积蓄。“娶妇”,是就童子本身而言,那么作为父母怎么办呢?父母也要为子女积蓄一笔钱,或为娶媳妇,或为姑娘出嫁,这也是父母的职责。第六是要买房子。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