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佛教网 >> 佛教网 >> 《学佛群疑》 >> 正文
61 「地狱门前僧道多」是真的吗?
佛教网 wlg.huijia18.com 来源:佛门网 打印本页
「地狱门前僧道多」是真的吗? 
    地狱思想,在释迦世尊出生以前的印度就有了,而在佛教传入之前的中国,也已有了人
死之后下黄泉的说法。西方的基督教,也提到关于世界末日之时,不信基督,特别是不被基
督宠爱的人,即入炼狱的情形。可见,地狱思想是人类宗教的共同信仰。不过对于地狱的描
述和看法,因了地域、时代及文化背景的不同,而颇不一致。此由于各民族、各宗教的信念
互异,所见地狱的景象也不一样,在某一宗教认为可升天堂的人,在另一宗教竟又是要把他
们收到地狱里去。 
    印度佛经里所说的地狱,有八寒地狱、八热地狱、各有十六游增地狱。八寒、八热为根
本地狱,十六游增称为近边地狱。尚有处于山间、树下、空中的孤独地狱,另有十八地狱之
名。 
    佛教对于地狱的描述,初见于《杂阿含经》卷四十八,谓有大火赤红的地狱。其详细的
分别叙述,乃见于《长阿含经》第十九、《立世阿毗昙论》、《杂阿毗昙心论》、《大毗婆
沙论》、《俱舍论》、《涅盘经》、《瑜伽师地论》、《大智度论》等。 
    中国民间相信人死之后,经过十殿阎王的审理问案,每一殿都设置不同的地狱和刑罚。
此在印度传来的佛经中并无根据,而是出于中国民间传说的《十王经》,据说是由成都大圣
慈寺的藏川传出;道教也传有十殿之说,并有一百三十八所地狱。类此信仰的源流,总不外
乎出于感梦、扶乩、降灵、死而复活者等所辗转流布,其阎王之名虽渊源于早期印度的梨俱
吠陀,但他是住于天上,是司理死亡的神,渐渐地,阎王降住地府。至于衍生出十殿之说,
乃是后期中国人的信仰了,此与君主时代的司法程序有关,各级首长,兼理各级法院的职
责,十殿阎王问案,一如人间的知县、知府、尚书,乃至皇上亲审。所见地狱景象,也以各
人所熟悉的人间环境为样本,中国古人所知的地狱中,没有非洲的黑人及欧美的白人。由于
时、地、风俗、信仰的不同,所见地狱也不同,佛说:「万法唯识,三界唯心。」地狱在众
生心内,实有其事,又不必尽同,既不可否定地狱的存在,也不必拘泥、执著于诸种有关地
狱传说的必然。 
    佛经中叙述到堕地狱的例子也不少,早期是指犯了杀父、杀母、杀阿罗汉、出佛身血、
破和合僧的五逆罪者,会堕地狱,例如佛的堂弟提婆达多及其伴党,堕入地狱,渐渐演变成
为凡是做错了事,不论轻重,都要下地狱之说。而在比丘及比丘尼律所见犯戒、破戒的过
失,仅有数条极重过失为不可悔。所谓不可悔,是指失去戒体而被逐出僧团,再受国法死刑
的制裁者;可悔则有对众人、对数人、对一人忏悔,及对自己良心的责心忏悔。而僧尼律中
处处都说:「犯过者当忏悔,忏悔则安乐」,又有说:「有戒可破是菩萨,无戒可犯是外
道。」并没有强调凡是破戒便入地狱的观念。 
    罪过又可分成戒罪和性罪,所谓性罪,是指造恶行为的本身就是罪,不论受戒不受戒,
犯了过必须受报;戒罪则是在受戒之后,增加持戒功德,倘若犯戒,便在性罪之外另加戒
罪。所谓戒罪者,是指持戒有功德,犯戒有罪报,持戒是对一切众生,所以功德无量;犯戒
只能对少数众生,所以破戒的罪过再大也不及持戒的功德之多。 
    受戒有约束的功能,悔过有洗心的功能。罪有轻重,犯了极重的戒罪及性罪者下地狱,
其他的轻罪,则随类受报,生于人、鬼、异类群中,都有受报的机会。由此可知作恶、犯戒
未必全下地狱。虽有一部晚出的《日连问经》,强调事事都可能下地狱,这在早期的《阿含
经》及律中尚没有见过,否则易于使人误会:不信佛不学佛还不至于下地狱,信佛学佛后反
而容易下地狱,那还有多少人敢来信仰佛教而学佛修行呢? 
    所谓「地狱门前僧道多」这句话,既非佛家语,也非道家语,而是在明朝之后,从一些
斋教的乩坛、灵媒的口中传出。斋教徒众都是在家人,他们剽窃儒、释、道三家的若干名词
和观念,似是而非地组成新兴宗教和秘密结社之民间信仰,因为他们是在家人的宗教组识,
所以,在排斥他教及吸收信徒的利益冲突之下,不得不跟出家的僧侣及道士,采取敌视对立
的态度,因而传出「道降火宅」的口号,鼓吹俗人修行容易生天得道,渲染捏造出家修道者
的困难、黑暗、腐败,宣扬僧道都下地狱的观念。他们在通过市井间的口耳相传,便成了一
句「地狱门前僧道多」的流行语,既可丑化僧道的形象,也可吓阻优秀的俗人出家为僧道。
然其既非出于佛经,自可不必介意。不过必须指出,这句口号乃是出于斋教徒的杜撰故事,
目的是为了侮辱佛道二教。 
    像民国九年云南昆明西边洱源县的几个斋教乩坛所著的《洞冥宝记》中,就极力指控僧
侣不守清规,捏造和尚堕地狱、受刑罚的故事。此见于中央研究院的宋光宇为一贯道护航而
写的《天道钩沈》三十页。宋氏虽未承认是一贯道的信徒,而该书凡是涉及佛教的和尚之
处,便采攻击、辱骂、尖酸刻薄的态度,否定出家修行者的道德价值,而一味地引述强调在
家斋教徒如先天、龙华、一贯道等所谓道亲之间的利乐,虽然引用了不少资料,但都缺少理
性的抉择,乃是出于一种情结的表现。从他的那本书中,可以领略到传教师的狂热气,却无
法想像他是一位中央研究院的学者。 
    须知:凡有人事,就有弊端,僧中难保没有破戒、犯戒的人,释迦制戒就是为了防范、
制裁、处理这些事件。儒家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出家的凡夫,在未修成圣贤之前
的修学阶段,因为不清净,所以要求戒,受戒是修行的起点,跌倒了再爬起来,犯了戒再忏
悔,乃是正常的事。斋教徒们,自己不愿受出家戒的约束,反而诋毁出家人持戒不严,并且
夸张出家人的犯戒罪行,其存心是显而易见的。
更多文章佛教网 > 《学佛群疑》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门文章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