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有时也想与人说说话。”读到这里我就笑了。喜欢这样的坦率,乐于见到自然流露的人性。也许在很多人看来,这是出家人不该有的念头,甚至是罪过。然而衲衣底下毕竟还是血肉之躯,正因为还存在弱点,所以才要用修行来扫除积习。 “以后我若在山里寻得一寺,你来常住,同样可以做文章,拍你喜欢的黑白照片。无论什么时候、什么情况,我都欢迎。”信上最后的话,使我的心为之一热。一个相知不深的修道之人,许给我一个可以随时投奔的处所,没有任何条件。试问,这世间,可以让你放心背起包袱投奔的人有几个? 斜月明寒草 丙戌秋,南山中淡淡的月色。不由想起冯延巳《醉花间》有句云:“高树鹊衔巢,斜月明寒草。”深幽静谧的月夜,目睹木叶纷落,这秋凉清冷的景象,留给人的又岂止是嗟叹无语的落寞? 那一夜因这月色留居山寺,借榻而眠。清秋的夜里,独坐庭前,静听僧侣唱钟偈。晚钟清远,梵唱悠扬,恍入无人之境,尘虑尽散之时却落了泪。这一生注定是痴人,参悟不透佛法的智慧,只能合眼放步以听造物之低昂。 客堂亮起了灯,琐窗上是知客师习字的身影。铺纸、研墨,青花的游龙笔洗里墨韵悠然。在深山中的古寺,在这树影诉说愁绪的凉夜,留在纸上的又会是怎样的字迹? 殊途 走进一个人的心灵世界,是一场多么美妙的旅行。 我越来越关心近来与我有过频繁往来的心灵。他们脆弱、贫瘠,或是智慧、博大,然而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善良。这种品性潜藏在他们每一个动作中,随意一个眼神里。与他们在一起无论能不能受益,却总能令人安心。在完全放松的状态下,不经意就会受到感染。那种对生命的尊重与同情,总能令我心折。他们把这叫作慈悲,说这是人与生俱来的禀性。 他们是佛家弟子,与我们生活在同一时空当中。与我们有一样的情感,却过着与我们截然不同的生活。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