铛铪—铙钹

铛、铪—铙钹 ‘铛’、‘铪’也是佛教赞诵或仪节中所使用的一种呗器。两者配合板眼,庄饰节奏,以为‘伎乐供养’。这两种法器都是使用铜片制成的。 ‘铛子’的形状有如一只圆盘,直径约四五寸

铛、铪—铙钹

‘铛’、‘铪’也是佛教赞诵或仪节中所使用的一种呗器。两者配合板眼,庄饰节奏,以为‘伎乐供养’。这两种法器都是使用铜片制成的。

‘铛子’的形状有如一只圆盘,直径约四五寸。四边凿有小孔,用细绳把它绑在架子上,而后用一枝小木槌敲击它。架子(铛架)有方形的,也有圆形的。方形的架子是用硬木条或者是细竹所造的。圆形的架子,则是用铜料制成,下按木柄。

‘铪子’是用两枚圆铜片所造,中心处隆起(凸起),如浮沤状。沤心有一小孔,孔中系一布缕(条)。两手各执一片,相互敲击成声。小的‘铪子’,直径有五六寸;大的‘铪子’直径约一尺数寸。

‘铛子’在不敲击时,铛子与铛锤一并拿在左手,铛锤夹在铛子反面外,右手抱住平胸,铛子齐口。

敲击‘铛子’时,左手握铛,右手执锤,铛子照面,这叫做‘照面铛子’。执锤是用大指、食指、中指,执住而击之。

‘铪子’于不敲时,两片合拢,两手执持平胸。用两大指与两食指,压在铪子边沿上面,其余六指托之,放在胸前。这叫做‘平胸铪子’。

打‘铪子’时,左手抑托一片,右手覆提一片。上铪边与下铪边相差数分,上铪击下铪。这样敲叩,音声比较响亮。

‘铛子’的来源,由于文献不足,尚待日后考证。

‘铪子’古代称为‘铙钹’。据辞源记载:‘“铙钹”乐器,本名“铜钹”,南齐穆士素所造,其圆数寸。大者出扶南、南昌、疏勒等国,其圆数尺。隆起如浮沤,以韦(坚固柔软之皮)贯之,相击以和乐者。今通称“铙钹”’。—文献通考也是这样说的。

‘铪子’又叫做‘铜钵’。据中文佛学大辞典说:‘杜氏通典曰:“铜钵亦谓之铜盘,出于西戎及南蛮。其圆数寸,隆起如浮沤,贯之以韦,相击以和乐也”。法华经曰:“琵琶铙铜钹”,后混为一种,以为法事之乐器。正字通曰:“铜钹今铙钹也”。是铙钹为一物之本据也。僧史略曰:“初集鸣铙钹,唱佛歌赞”。’

又望月佛教大辞典说:‘钹又作铜钹、铜钹子、或铜钵子,亦称铜盘。系用响铜所造。其形如圆盘,中央隆起如丸状。中心穿一小孔,系以布缕。两片互击而鸣奏之。’(由日文译出)

在佛教的典籍里,有很多地方提到‘铪子’的名字。例如法华经‘方便品’说:‘琵琶铙铜钹’。佛本行经说:‘一千铜钹、一千具箫,常于宫中,奏乐不绝。’摩诃僧祇律第三十三说:‘击鼓、歌舞、琵琶、铙、铜钹......。’另外在敦煌出土的‘净土变相及阿弥陀菩萨来迎图’中,也有铙钹的图案。再有敕修百丈清规卷下‘法器章—铙钹项’及禅林象笺‘呗器门’中,也曾经有所说明。

‘钹’的用场,除了唱诵赞偈时敲击之外,据敕修百丈清规卷下‘法器章’(铙钹项)说:‘凡维那、住持揖两序出班上香时,藏殿祝赞转轮时,行者鸣之。之外:迎引送亡时、行者披剃时、大众行道时、迎接新住持入院时,皆鸣之。’(由日文望月佛教大辞典译出)。

‘铪子’不仅是佛教的乐器,而且在世俗间以及神教、道教,也都被普遍的使用著。

再者:‘铙钹’一词,除了上面的一些介绍说明之外,还有其他不同的解释。—据辞源说:‘铙:(一)军乐器也。【周礼以金铙止鼓注】,铙如铃,无舌有柄。执而鸣之,以止击鼓。’宣和博古图有汉舞铙,镕铜镂为疏棂,而中含铜丸。乐舞所用者也。(二)钹之大者,俗亦谓之铙;又谓之铙钹。雅乐、俗乐均用之。......’

中文佛学大辞典也说:‘铙与钹为二物,西戎、南蛮之乐器也。三才图会曰:“金铙如火斗(熨斗),有柄。以铜为框(帮),疏其上。如铃,中有丸。执其柄而摇之,其声譊譊然,以止鼓。”’。

日文望月佛学大辞典说:‘铙有金铙、铜铙之分:金铙形如熨斗,有柄。亦如铃,中有铁丸。执柄摇之,用以止鼓,或指挥军队。......铜铙又叫做铜拍子,其形与金铙迥异。......’(由日文译)又湖海新闻说:‘宋徽宗宣和元年降手诏曰:“按先天纪,钹乃黄帝战蚩尤之兵器。胡人之凶具,中国自不合用。......”’

综观上面所说的一些考据,我们可以知道:除了一种做为乐器的‘铙钹’之外,还有一些是属于军用的‘铙钹’。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