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有很多为人子女者,当父母跟他说话时,他连回个头看看老人家的脸,都觉得是多余的。甚至很多人为了提高生活水准,离乡背井,远离父母,在外打天下,以自己的事业、家庭为重,忘记了在故乡时时倚门望子归来的双亲。 现在有很多父母常常往国外跑,为什么要时常出国呢?因为他们把子女送到国外念书。不论是美国、英国,即使路途多遥远,他们都不辞辛劳地去看子女。然而,在本土台湾,从都市到乡村去看父母,他们却感觉路程很远,认为自己的事业要紧,没有空闲时间......若是对子女的爱念,则不会没有空闲时间,每一次出门看子女,都是一个月或几十天,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因为亲情难舍吗! 所以,如果能够以爱子女的心来孝养父母,则是人性本能的崇高表现,也就是人之初、性本善的清净善心。 孝养父母是百行之先佛教说:“念佛乃诸法之要,孝养父母为百行之先”。想入佛法门,要先学会念佛,因为念佛能时时刻刻警惕自己“以佛心为己心”;陪养慈悲爱念,也是要从念佛开始,所以,念佛即是入佛门学诸法的重要法门。 而孝养父母是百行之先、万善之门--没有孝养父母的心,而想追求佛心,是不可能的事,要修持学习佛心,必须先陪养孝养父母的心。所以说“孝心即佛心”--孝养父母之心,就是清净的佛心。舍离“孝”则没有“佛”,不念父母也无佛可念。这是佛陀教育众生非常强调与重视的一点。 学佛修行者,“孝行即是佛行”,一切孝行无不是修学佛法的行为。由此可体会,孝与修行是多么密切的事,我们要修行学佛,希望达到与佛同样的境界,必定要先从孝养父母开始。 所以说,“孝”字实为众妙之门,所有无上甚深微妙法,都由“孝”入门。如果没有“孝”,我们的心门就是封闭的--因为欲念及贪、嗔、痴等污染心,障蔽了我们的心门;唯有以孝开启心门,才能走入真正学佛之门。 总之,佛陀所说的教法、所施的教育,可以说是以“孝”为宗;佛教的一切经典,也是以“孝”为戒--人要如何守规矩?如何不冒犯众生?必须先从“孝”做起。不犯上是做人的根本,也就是成为君子的根本;想做一个坦坦荡荡的君子,必定要从“不犯上”开始做起,渐次便能上敬下爱,不冒犯一切众生。 不忿父母,无佛可忿孝,有“在家之孝”与“出家之孝”。 “在家之孝”是指社会人士孝养父母应该励行、持守的事。佛教与儒家皆讲孝道。论语中所讲的孝养父母,是尽人事、尽形态,要殷勤、顺从,不让父母操心,这就是孝。父母对待子女,虽同样是自己的子女,也难免有特别喜爱或次要的,也有比较不喜欢的子女 。这是凡夫心所难免的--爱子女的心同样有分别。以子女而言,如果能得到父母的爱,应该感恩、欢喜;假设与父母比较缘浅,即使我们做得非常辛苦,还被父母厌嫌、责备不是时,也要做到不怨怼,这就是“爱而不忘”、“劳而不怨”--父母爱我们,要心生欢喜,不可忘记父母的恩惠;父母怨我们时,要任劳任怨,绝对不可有怨恨的心理。 中国历史上有很多孝子的例子:舜是古代的圣贤,从小就受母亲百般虐待,但是他一点都不埋怨、记恨,这也是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的根本。我们对父母一定要尽一项责任,即是“承顺颜色,以尽孝养”——顺从父母,察颜观色,尽量让父母欢喜、安心,这就是尽孝。如果让父母烦恼、担心,触怒父母,这都是不孝。 父母是子女的模范,希望人人把握此时,克尽孝道,以做为将来教育子女的根本礼法。 1997/11/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