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天把行脚老祖寺的事情写了下来,发到网页上。很多人对“途中既家舍”很感兴趣,认为这是一种很好的心态。而且很多人就是这么做的,当然有人只是把走路或出差当做途中,也有很有善根的人知道行程就是途中,而且这个行程就包括生活中的任何事情。这是非常可喜的,说明佛教的有些思想和行为是完全适用于现实生活的,并不是高高在上的空想。因为“途中即家舍”完全是佛教教导我们安心于生活、学习、工作的最佳方式。 行脚老祖寺实际上是自己对自己这几年来学习的一次考试,希望看看“无为”学得怎么样?希望看看佛法在现实生活中能否好好应用?希望看看“途中既家舍”是否能够得以实现。结果没有让自己失望,增强了自己学佛的信心。其实自己平时就是按照“途中既家舍”来做的。在以前不会“途中既家舍”的时候总是盼望这,盼望那。希望早点下课;希望早点诵完经;希望快点到点开静;希望……结果是一天到晚烦恼重重,活得好辛苦。更冤的是还以为修行嘛,就是和自己过不去,当然会很辛苦。 这是因为我们在做事情的时候,往往把做的过程和结果分开。为了达到结果,而无可奈何地去努力。往往不知道做事情的过程就是结果,就是成就。也就是把路途和到达分开了。结果常常是路上烦恼重重,或紧赶慢赶,或怨天尤人,或丢三落四,或七上八下如此等等。从而常常无法把事情做好,或者做不圆满,或者很容易做的事情被耽误了,从而产生种种烦恼。 更有甚者顺利达到目地后还是烦恼重重,为什么呢?因为眼前的问题解决了,其他的问题又连带出来。因为我们生活中必然是一个又一个的问题(其实这些问题也都是自己找来的),比如百万富翁有了一百万后又想着赚一千万等等。最最无聊的是目标实现后等待着死亡,因为我们有这个色身就会有色身坏的一天,就会有这一期生命结束的一天,绝大多数人害怕这必然会到来的一天。 所以我们如果明白“途中既家舍”,并按照这样去做。那么我们就会安住每一个当下,就不会有时间去紧赶慢赶;就不会有时间去怨天尤人,就不会有时间去丢三落四;就不会有时间去七上八下……更不会有时间去等待着死亡。这样我们就会从容、安祥、有序、睿智地工作、生活和学习。就会有美好的人生,就会有美好的事业,就会有和谐的社会、家庭…… “途中既家舍”也是禅宗祖师常常提到的无修而修的修行方式。可以说这是非常高的修行境界。这体现了出家人的无为的生活方式,《金刚经》就有说:“ 一切圣贤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因为我们做任何事情,一般总是有一个目标,然后对着目标去努力。这种为目标而努力的生活方式也是对的,因为它会促进你努力去做,去实现目标,但不究竟。因为实现目标后如何?目标实现不了如何?最后的结果都是烦恼。而佛教教导我们要按无为的方式生活,这里一定要注意,无为不是不为,而是对结果不执着,对过程加倍努力地为之。用最方便的比喻就是“只问耕耘不问收获。” 历史上雍正皇帝历来被公认为中国帝王之中惟一一位真正亲参实悟、直透三关的大禅师。雍正皇帝悟道之后,结合自己的修证体会,以禅宗三关之理,提出了自己的解释。其说虽然未必为宗门的旨,但是可作为一家之言。 初关:“夫学人初登解脱之门,乍释业系之苦,觉山河大地,十方虚空,并皆消殒,不为从上古锥舌头之所瞒,识得现在七尺之躯,不过地水火风,自然彻底清净,不挂一丝,是则名为初步破参、前后际断者。” 重关:“破本参后,乃知山者山,河者河,大地者大地,十方虚空者十方虚空,地水火风者地水火风,乃至无明者无明,烦恼者烦恼,色香味触法者色味触法,尽是本分,皆是菩提,无一物非我身,无一物是我己,境智融通,色空无碍,获大自在,常住不动,是则名为破重关,名为大死大活者。” 末后关:“透重关后,家舍即在途中,途中不离家舍,明头也合,暗头也合,寂即是照,照即是寂,行斯住斯,体斯用斯,空斯有斯,古斯今斯,无生故长生,无灭故不灭。如斯惺惺行履,无明执着,自然消落,方能踏末后一关。” 从他的话来看,这种“途中既家舍”的理念也是最高的修行境界。只有透了重关的人,要破牢关的人才能做到“家舍即在途中,途中不离家舍”。……才能最后明白“无生故长生,无灭故不灭。” 只有我们按照“途中既家舍”的理念来工作、生活和学习,我们才能轻松地完成我们的工作、轻松地完成我们的学业、轻松地面对我们生活的每一个问题。做到自利利他,和谐社会。 (信息来源:我要修行网) 编辑:明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