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音菩萨化现成圣僧形相,在古史屡有记载。《普门品》说观音化现中就有比丘、比丘尼身。而僧传具说曾现观音相貎,多有灵异变化事迹。民间影响很大者,莫若六朝宝志、唐代泗州大圣,以及刘萨诃、达摩等。其中,观音化现最著名者当属南朝齐梁时的宝志法师。据《高僧传》、《齐书》、《梁书》、《南史》等载,宝志俗姓朱,金城人,后世尊称为志公、宝志法师等。他于刘宋太始初忽如僻异,居止无定,饮食无时,发长数寸,常跣行街瘊。多与帝王、贵公交往,事颇神异,尤多谶语,呈预见之明。齐武帝初罪其惑众收监,但文惠太子竟陵王萧子良却为其送饭。至梁武帝时则“尤深敬事”,让他出入宫禁。据载,他曾为修《文选》的昭明太子洗眼明目,浙江东、西天目山即由此得名。梁武帝为妻郗氏创“梁皇忏”,亦由宝志助其事,以此成就了盛行的水陆法会。宝志主要神迹仍是“预言谶语”,以至形成一种僧谶风气,《志公谶》直播唐宋及后,甚至生成出一种《志公因果经》。宝志逝后,武帝“敕陆倕制铭先遣于冢内,王筠勒碑文于寺门。传其遣像,处处存焉”。定志形象有本相与菩萨显身两种。手执一锡杖,杖上悬挂剪刀、尺子、拂与镜等为其本相。唐李白画赞:“锦幪鸟爪,独行绝侣。刀尺齐梁,扇迷陈语”。宋李纲诗:“宝公真至人,鸟扑金色身;杖携刀尺拂,语隐齐梁陈”。都是描写此形象,说其杖上悬尺为“梁”、拂为“陈”、剪为“齐”,谶南朝王庭变化。四川大足石篆山有龛南宋造像,僧形带杖刀尺等,原来以为是鲁班,经研考而判明正是志公之像。北宋时寺庙中志公院很多,如山东青州、四川剑阁。而志公为观音菩萨所化,则见于僧传中陈御虏举家事志公笃,志公为其显真形,“光相如菩萨像焉”,说明宝志渐为陈家显形,形相身光如菩萨。张僧繇画宝志时,大师变成十二面观音。又日本入唐僧圆仁在其《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中载,宝志是“十一面观音之化身”,日本学者据此持论。但《十一面观音经》虽北周有译出,但实未浒,是说恐是唐代追述。 唐代时僧伽法师事迹亦很显要。《宋高僧传》载其少小出家为僧,唐初至河西行化,后至江淮,定居泗州,初显神异,就信义坊乞地建寺,下标掘地果然得齐香积寺碑,还有金像题“普照王佛”,因而在此贵迹建成泗州普光王寺,成天下名刹。僧伽“尝卧贺跋氏家,身忽长其床榻各三尺许,莫不警怪,次现十一面观音形,其家举族欣庆,倍加信重”。故民间盛传其为观音化身事,极受尊崇。按《十一面观音经》自北周译出后未大行,玄奘重译后开始流行。僧伽曾奉唐中宗诏入宫住内道场,八十三岁时在唐荐福寺即今小雁塔坐化。归葬临淮泗州普光王寺,漆身建塔,寺名大振。唐中宗因仰慕不忘,曾问另一位神僧万回,僧伽者何人也,万回对答曰: 观音菩萨化身也。经可不云乎,应以比丘身得度者,故现沙门之形。 僧伽显圣事屡有传扬。如唐咸通年间庞勋聚众造反时,僧伽现形塔顶,以解泗州之困,以后常有小僧现形于普光王寺僧伽塔之顶。又观音手持柳枝、净瓶救世,而僧伽亦多用柳枝、澡罐(同净瓶),如驸马都尉武攸有疾,僧伽以澡罐水喷之而愈,声震京邑,后有疾者告之,或以柳枝拂者、或令洗石狮子而痊,或掷水瓶,或令谢过,验非虚设,功不唐绢,……神变无方,测非恒度。唐宋多有奉僧伽之像者,传所曾载有“十一面观音”、“小僧”、“婴孩相”、“紫衣僧”数形,但存世十一面观音像中无僧伽化现标识,因而不好辨识。现存遗迹可见则仅有僧形之像。且诸古寺庙中多有僧伽堂,供奉其像。“天下凡造精庐,必立伽真像,榜曰:大圣僧伽法师。有所乞愿,多遂人心”(《高僧传》)。如浙西甘露寺、成都大圣慈寺,画家辛澄、吕绕、宗震、常杰皆有僧伽画作。敦煌第72窟有五代头戴风帽,着圆领袈裟之僧伽像,标题“圣者泗州法师”。陕西博物馆、洛阳关林等处有石雕僧伽大圣像。石窟遗迹多有僧伽与胁侍组合像,如四川夹江千佛崖91龛为僧伽与胁侍慧俨、慧岸,旁又为宝志与万回二圣僧。日本留唐学僧圆仁《入唐新求圣教目录》中有坛龛“僧伽、志公、万回三圣像一合”,坛龛即主龛两侧装合页,可以开合的小型便携像。四川大足北山佛湾177窟雕僧伽及胁侍及宝志、万回,还有近门处或沙门形两身造像,此窟推测应为泗州大圣变相图样。 唐代李太白《僧伽歌》有“此僧本住南天竺,为法头陀来此国”之句。僧伽信仰盛行后,甚至产生了中土撰述的《泗州僧伽》,据《佛祖统纪》述请雨事,还说宋宣和元年京城大水危城,泗州显灵升空,白巾龙神跪拜,因而水退。画面上僧伽于高城上,慧俨、慧岸胁旁,一神乘龙,为僧伽指端引出的持锡杖木叉使者所驱,城下波涛汹涌,龟螺其间的场面生动工致。 还有些记载述达摩、万回、刘萨诃也是观音化现。《祖堂集》卷二曾载宝志回答梁武帝说,菩提达摩是“传佛心印观音大士”。《太平广记》卷九一引《宾谈录》,谓万回是祈观音而生,《宋高僧传》卷九《怀让传》记载怀让作为“救苦观音”济难故事,这些均是观音菩萨化现圣僧之体现。(信息来源:香港宝莲禅寺) 编辑:明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