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无量光佛教网 > 佛学网摘 >

佛教寺院的文化内涵(2)

柏林禅寺僧众奉行的修行准则是: ‘在尽责中求满足,在义务中求心安;在奉献中求幸福,在无我中求进取;在生活中透禅机,在保任中证解脱。’ 柏林禅寺现占地约80亩。自1992年第一期工程开始,已完成了山门、普光明

柏林禅寺僧众奉行的修行准则是:

‘在尽责中求满足,在义务中求心安;在奉献中求幸福,在无我中求进取;在生活中透禅机,在保任中证解脱。’

柏林禅寺现占地约80亩。自1992年第一期工程开始,已完成了山门、普光明殿、钟鼓楼、回廊、法务流通处、寺务处、围墙、观音殿、藏经楼、禅堂、开山楼、怀云楼、指月楼、会贤楼、云水楼、香积楼以及正在建设中的千佛楼、禅定中心等。

柏林禅寺是一项包括佛教文化、禅定修习、慈善事业、社区服务多种功能的系统工程。目前,赵县人民政府在未来的五年规划中,将柏林禅寺前广场开辟成为商贸、文化的活动中心,这不仅为当地经济发展带来了活力,而且使柏林禅寺的外围环境更加完善,完全符合文化景观学中的‘负阴抱阳’的格局,前面开阔的广场将成为‘笔架案山’,成为人佛同欢的胜地。

柏林禅寺从恢复开始就坚持教化世间,净化人心,‘以三宝为正信的核心;以因果为正信的准绳;以般若为正信的眼目;以解脱为正信的目的’。在晨光微熹,檀板声声中,僧众们开始了修行的一天。早殿、晚课、持咒、诵经、称号、唱赞、回向,念念清明,自觉自在便是禅;梵呗、禅曲声声心底流出;普茶、出坡、坐禅、过堂、开示、座谈、夜话、传灯、忏悔、发愿、皈依,都是‘净心’的方法。寺内的详和氛围,方方面面都使人感受到‘家’的况味。净慧法师隆倡导‘觉悟人生,奉献人生’的生活禅,已经成为‘人间佛法’的具体实践,成为佛寺文化中的重要内涵。正如复旦大学王雷泉教授所说:‘在佛教宗教地位不理想的情况下,在宗教是一种文化的大旗下,相似佛法或附法外道而凸现,把佛教的部分内容通过文人禅的形式表现出来。在这个背景下,生活禅向社会展示了真正佛法和禅是什么,起了正本清源的作用。’

作为信徒,追求是生命终极关怀,来到一个良好道风场所修行,是他们的福田增上缘;而作为游人、香客,从佛寺的一草一木、一经一偈都可体会到常住良苦用心,他们正是通过此种亲切的感受来认识佛教。佛寺自然景观是其形式,佛教的信仰、教化则是其基础。

佛寺的魅力还在于它的建筑的组合。自然景观学讲究来龙、大帐、左右砂山,及前面案山、朝山。建筑格局总体上是三面环山围护,一面朝南正向的开缺。开缺之处又有案山、朝山的低峦之山势,以防气场直冲,这些都是以‘气’为中心展开的工作。通常在没有任何实体围蔽时,心理场处于一种紧张的状态,犹如同陌生人靠得太近会有不自然的恐惧感。山环水抱之势自然有一种稳定性、安全感。因此,佛寺大多选择四面围合的典型模式。建筑个体是‘间’,空白之处为‘院’,组合的‘间——院’结构是中国人的计白当黑的审美经验。因此佛寺大多采取‘川’字型布局,中路宽广高大,具有主体突出的特点。佛寺不仅是单纯的宗教建筑,它兼备园林的因素。建筑与环境的空间关系,有机地构成了流动式的空间观赏序列,步随景移,曲折起伏,如同戏曲音乐,从序幕开始,一层层地把景观推向一个又一个高潮。如海天佛国的普陀山,南天门石牌坊就在岸边拔地而起,形成景观的序幕。海风、浪涛所发出的轰鸣声,就好似一派仙山乐曲,在序幕中往复回环,很好地渲染了环境气氛。

佛寺建筑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不仅仅是为了附和人们对园林的偏爱,而是为佛教的济世本怀所设立的,将佛寺园林当作桥梁,摄引人们步入禅的境界。‘幸为福田衣下僧,乾坤赢得一闲人。有缘即住无缘去,一任清风送白云。’以这样的精神而选择自然山水间作为修行场所,是再合适不过的,正可谓:‘任世态万变,人情沉浮,禅家只站定在清净本心之内,无执无挂,一如清风、白云、青山、绿水、蓝天般本然圆满。禅与自然,是在生命的本真深处契合的’

佛寺在担当社会、文化、宗教的功用时,同时树立了环境保护的典范。在倡导‘绿色时代’的今天,‘绿色’已经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冲击波,影响到一切旧的传统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模式和价值观念。宗教是决定道德的很重要的因素,运用宗教的道德伦理,把社会良知从人扩展到大地,超越以自我为中心的环境负性要素,佛教在其中将肩负着伟大的使命。(信息来源:香港宝莲禅寺)

编辑:小月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分隔线----------------------------
栏目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