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内外不住,去来自由”?在《坛经·般若品》中说:“善知识,内外不住,去来自由,能除执心,通达无碍,能修此行,与般若经本无差别。”这是告诉我们:认真修行的人,如从自心中彻悟无有诸法,内不著五欲法,外不染六尘境界,就叫做内外无住。因为不住著于内心外境,所以能开发本有自性,二六时中,任运自在,身心无碍,进而不住生死之内,不住涅槃之外,自由自在的往来生死,所以说去来自由。这不是还有执著心存在的人所能做到,必须从修行中,能够除去妄想执着的心,始能通达万有诸法无实自性,而得无碍自在。果真能修此般若妙行,即与《般若经》所启示的般若妙理相契。 在《六祖坛经》中,惠能大师首先要吾人建立般若空见,进而突显般若自性。般若是人智慧的心性,也就是与佛所具有那样的觉性,即是自性,这是每个人都有的,关键是迷和悟。般若之空犹如世界虚空,圆含一切万有。般若之智乃是自性所本来具有,众生人人本具,无论钝根或利根的人都具有此般若之智。因此修行的人,只要能于一切时、一切处念念不愚,常行智慧,即是般若行,若行此般若行就能到彼岸。在惠能看来,般若在修行中至关重要,此法最尊、最上、最第一,三世诸佛都是从般若出,般若乃是诸佛之母,众生只要用般若智慧照破五蕴烦恼尘劳,就能成就佛道。所以修行人如果想入甚深法界及般若三昧者需修般若行,持诵《金刚经》,惠能特别提倡《金刚经》,可见般若在他禅法中的重要。 《金刚经》讲到“无住生心”,我们的心平常住在甚么地方呢?住在色、声、香、味、触、法六尘上面。我们的心一天到晚攀缘外境,不是喜欢各种美色,就是执取各种声音、各种味道。在《六祖坛经》里,惠能大师说,我们的心不但不要让它住在六尘上,而且要不住内,不住外,任它来去自由。《坛经·般若品》又说:“但净本心,使六识,出六门,于六尘中,无染无杂。来去自由,通用无滞。即是般若三昧,自在解脱。”关键是要清净本心,真心虽于六根门头出入,而于六尘境中不起丝毫杂染妄念,出入来去自由自在,通畅自如,运用万端,无滞无碍,就是自在解脱。 那么心要如何才能不住内,不住外呢?六祖大师说:“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所谓菩提,就是我们的真如自性,菩提是不假外求的。我们现在讲求知识,知识是对这个世间的现象界做种种的分别了解,般若智慧是向自己的内心去探求,去开发。例如禅宗的禅师们,你看他打坐的时候,闭起眼睛来,不看、不听,心不向外攀缘,但是他心内的世界比心外的世界更广阔,更逍遥,更自在。 平常我们的生活都是向外面贪求,不知道自己心里有宝藏。所以过去有一位禅师说:“我有一躯佛,世人皆不识,不塑亦不装,不雕亦不刻。无一点绘意,无一点彩色,画也画不成,偷也偷不得。其像本自人,清净非佛身,虽然是一身,分身千百亿。”这意思说的就是我们的真如自性,就是我们的禅心。所以,《六祖坛经》主要就是要我们找回自己的心,找回自己的真如自性。 我们的心在那里呢?《楞严经》讲到阿难尊者“七处征心”,就是找他自己的心在那里。这是佛陀为了破除阿难的妄想缘心,使他的妄心无所依止,因此就阿难尊者所说心在内、心在外、心在中、心在无着等七处,一一予以论破,以显此心遍一切处,无在无不在的妙净。 我们每个人本自具有的真心,不但无所不在,无所不遍,而且在圣不增,在凡不减。因此,六祖大师不但要我们找回自己的真心,而且要能不住生死,不住涅槃。所谓“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所谓不住生死,就是要有般若的智慧,超越轮回生死;所谓不住涅槃,就是要大慈大悲,服务人间,救度众生。也就是要悲智双运,体悟中道。 世间的内外、你我、善恶、大小等,在禅者的眼中,都是虚妄对待的;凡夫众生因为有这些内外的分别假相,所以被虚妄对待紧紧束缚,无法超越,就会痛苦。因此,六祖大师说,心要不住内,不住外,如此才能来去自由,才能遍住一切处。 修般若行,应不住内、不住外,内无身心,外无世界。但亦非顽空,而是内不著身心,外不著世界。你能内外不著,就能来去自由,知从何处来,到何处去。“来”可以说回来,回来到你的身心;“去”是去到法界。虽有来有去,但你不要执著这个来去,所以叫自由。若你执著“来去”,这就不自由,有所挂碍了。来去自由,也可说你的心来去自由,你的性来去自由,也可说是生死自由。所以《坛经·般若品》说:“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去来自由,心体无滞,即是般若。” 又在《顿渐品》中说:“自性无非、无痴、无乱,念念般若观照,常离法相,自由自在。” 由此可见,自由其实是“自性”远离了一切染污现象的本来状态,也就是生命主体本身及其所具的功能。因而,自由也不是一个外在的固定的有待追逐的对象,它不是一个客体。 在我们的现实生命状态中,“自性”被重重地遮蔽在“五蕴烦恼尘劳”之中。因而一般人甚至完全不知道“自性”的存在。吾人所有的只是种种的“不善心、嫉妒心、谄曲心、吾我心、诳妄心、轻人心、慢人心、邪见心、贡高心”及与此相联的日常活动。当人们对这种异化的人生厌倦的时候,也会产生寻找本真生活的意愿。但人总是忙于在外部世界里去追寻,要么在人间,要么在天上寻找一个暂时的、或长远的依靠,而不知去开发内在的生命资源,不知去建立自己的真正主体性。因而只是潜在的自由人,而不是现实的自由人。人们永远只能被外境所决定,而不能决定外境,只能转于物而不能转物。没有自己的表现、自己的方向。人们一直在追求真理,却不知真理就在自己的内心,在自己的生命深处。 自由其实是“自性”的呈现、开显及发用,是一种完全的开放。要让“自性”呈现、开显及发用,就必须反对一切可能的概念化和客体化作用,打破一切外在世界的诱惑或内在心理的执着,超越一切由生死、善恶、净染等相对事物所构成的二元格局,打破困缚精神的牢笼。临济义玄说:“今时学佛法者,且要求真正见解。若得真正见解,生死不染,去住自由,不要求殊胜,殊胜自至。”(《临济慧照语录》)当你建立起般若自性的真正见解时,一切行就是般若行,才能开发生命中最根本、最内在的本源性力量,确立生命的真正主体,进而超越生死,身心无碍,通达自在解脱之路。(信息来源:陇原佛学网) 编辑:明蓝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