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无量光佛教网 > 佛学网摘 >

如理听闻是趣入佛法的先导

学佛网摘站---学佛网,佛,阿弥陀佛,在线念经,在线念佛,念佛,在线诵经堂,在线念佛堂,在线修行,法宝流通,佛教博客,佛网导航,净土,西方极乐世界,净空法师

学习佛法就是要在日常生活中形成一个正确的生活目标,获得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同时能够逐步逆生死流,走上解脱道、菩提道。

如何来改进自己的生活?诸位来到寺院里,会觉得寺院不同于自己在世俗的家庭。寺院生活,也不同于在世俗时的家庭生活。这些“不同”表现在哪里呢?首先,是戒律。戒律是规范所有出家、在家佛弟子生活的具体要求。寺院里除了戒律以外,还有很多清规、制度等,这些都是为了保证佛弟子在寺院中能够如法修行。我们要有超越于世俗生活的境界,就要在戒律的守持上得到验证。出家法师要持很多戒律,在家居士来寺院里,也要遵守居士戒律和寺院规矩。戒律和规矩生活化了,不知不觉就会改变一个人的身语意三业,使之向良善的方向发展。

为什么能够如理如法守持戒律、按照寺院里的规定行事?原因就是出家法师以及在家居士们,有一个高远的追求目标,有一种超越于世俗生活的认知。我们要去思考:如何来认识自己的生活,怎样才是对自己最丰富、最有价值的生活?学习佛法,首先要有一种正确的生活目标和生活方式,有了这种正确的生活目标和方式,生活才能发生改变。当生活发生点点滴滴的变化之后,生命价值就会自然而然不断增大,生活品位就会不断提升,心灵也能够不断净化。

在世俗社会里,大多数人的生活都是很无奈的,生活目标也不明确,不知道怎样才是一种正确的生活态度。通常会认为,衣食住行具足了,生活就会好起来。实际上衣食住行仅仅是生活的条件而已。在社会上,每个人都希望:“我要有一个好的身体;我要有一份好的工作;我要有一部好的车子;我要有一套好的房子”等等。也就是说,所有的一切,跟“我”是相联系的。别人有的东西想拥有,别人没有的东西也想拥有,并且自己有的,想要比别人更多、更好、更新。这就说明,我们的内心是不断往外驰求,向物质层面不断掠取,不知不觉就会追求物质、依赖物质,而不能自拔。

佛法不这样看问题。在佛法的观念里,一个人物质条件越富足,不等于他幸福快乐就越多。一个人的幸福快乐,也不能说和物质条件没有任何关系,却不是根据物质的多寡来判断的,更多的是一个人能否从物欲当中解脱出来,能否获得心灵上的喜悦和自在来判断。这种追求目标不仅仅在寺院里才有所体现,在社会上、在家庭中、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也是如此。我们对生命本身是一种什么样的认知和追求,这种认知和追求用佛教的语言来讲,就是自己的知见。

不少人在社会上很痛苦,痛苦的表现是方方面面的。但是痛苦的根源却是同一个,即无知、无明。不是说没有知识、没有文化、没有能力就是无明,“无明”是指对事物、万法不能正确认知,对于染净因果——即杂染的业因、清净的业因,迷惑而看不清楚。染污的果报就是六道轮回;清净的业果,就是“四谛”、“十二因缘”、“六度万行”,声闻、缘觉、菩萨、佛。透过无明一分分地驱除,智慧一分分地增长,就能够慢慢认识清楚:什么样的行为,会导致什么样的结果;自己现在所受的痛苦与快乐,是过去的行为所造成。学习佛法,就是来认清痛苦的根源和究竟快乐的根源,就是认清无明痴暗与智慧光明的区别。

什么叫做智慧呢?我们常常讲:“从闻思修,入三摩地”,“亲近善士,听闻正法,如理作意,法随法行”。听闻正法是闻慧,如理作意是思慧,法随法行是修慧,这便是闻思修的三种慧。智慧就是这么来的,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认识问题。也许每个人都会说,自己很无明,经常发脾气、想不开、想不清楚等等,这方面的问题比较容易认识到。但是如何来认识智慧?对大家来说就是一个比较难的题目了。千经万论,无非是引导我们开发智慧、得大智慧,得大智慧才能够破无明。反过来说,破无明的结果,就是得到智慧。比如一间屋子里一片漆黑,就是无明的状态;灯光一亮,黑暗(无明)自然就没有了,就好比智慧的状态;灯一闭,黑暗(无明)又出来了。无明和智慧就是暗和明的关系,不可能同时存在。

所以,要知道如何让自己的内心一直充满智慧、充满光明,这是很重要的。佛教里有一位禅宗六祖慧能大师,没有文化——至少说他的文化程度不是很高,但是慧能大师开示的法语却能够被称为“经”,叫做《六祖坛经》。这说明什么呢?我们古来祖师大德,比慧能大师有文化、通教理的,不知有多少,可以说是数不胜数,但是只有慧能大师的开示才被称为“经”,这难道不值得我们去深思吗?

慧能大师在五祖弘忍大师门下开悟,他所作的那首偈子——“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传诵古今,最后得到五祖弘忍大师的印证,并把自己的衣钵传给慧能大师。慧能大师得了衣钵之后,连夜离开了寺院。当时寺里很多人得知弘忍大师把衣钵传给慧能大师之后,都去追赶。其中有一位慧明法师,他出家以前是一位将军,体质很好,因此跑得最快,最后追到了慧能大师。慧能大师见他远远追来,心里想:他是来抢衣钵的,和他争执没有意义,弘忍大师把衣钵传给我,只是一种证据,是表法用的,表示我得到了法,所以他要这个衣钵的话,就送给他。于是他就把衣钵放在石头上,自己躲到树林里去。慧明法师去拿衣钵的时候,却发现他搬不动放在石头上的衣钵,当下就悔悟了,感慨地说:“我是为法而来,不是为衣钵而来。”六祖大师在树林里听了慧明法师这么讲,就走出树林,对他说:“你既然是为法而来,我现在就为你说法。”大师说:“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哪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于是,慧明法师就在慧能大师言下大悟。也就是在问:我们的心,不起善念恶念的时候,哪一个才是本来面目?过去禅宗里常常有参“念佛是谁”、“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是什么”、“拖那个尸体的是谁”等等,这些都是要让人去认清“我”到底是什么?禅宗常常在这方面去追究,引发门人去思考“我是谁”、“谁是我”?

为什么要追究我是谁、谁是我呢?这跟智慧有很大的关系。通常所认识的我,都是分别心在起作用。有分别心本身就是一种烦恼、无明的状态。佛法认为,实际上应当是无我的,我们每一个人都是“色受想行识”五蕴和合的,“我”只是五蕴和合的一个假名安立。你是某某,他是某某,都是一种假名安立。这个“我”可以安立在每个人的头上,只是一种名言而已。反过来说,我们常常把名言上的我当成实际状态的我。五蕴和合的我本来就是身心两个部分,我们身体在变化,思想情绪也是在变化的,昨天、今天、明天的思想认识都不一样,昨天、今天、明天的身体也在不断地变化,这就是无常的特点、无我的特点。可是我们不容易用无常无我的概念来认识自己、来认识自己的问题。佛法里面讲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寂静。无常无我在一切事物上都是能够得到说明的。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分隔线----------------------------
栏目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