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当意识表层的自我意识及欲望受挫折时,人常会无意识地进行“自我防卫”以保护自己,自我防卫的方式有转移、压抑、投射(将不被社会认可的欲念加诸别人)、反向(以相反的行为表现)、退化(以幼稚的方式表现)、否认、歪曲、幻想、隔离、抵消(以象征性的事情抵消不愉快)、文饰、推诿、幽默、内射、补偿、转嫁、回避、合理化(如“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利他、升华等。弗洛伊德认为自我防卫的目的是维持本我、自我、超我的平衡,在佛学看来,种种自我防卫,是以末那识的俱生我执及“我爱”、“我慢”为本,由阿赖耶识中的种子为因,自然生起的自我保护反应。自我防卫是阴阳激荡力量支配下的无意识补偿,亦属“真阳”的力量所驱动,具非自主性,当事人一般不能自觉,其表现多具有自欺欺人的性质,颇为滑稽可笑,然也不无宣泄负面情绪以平衡心理的作用,其中积极的防卫利他与升华(如将情欲升华为宗教虔诚)则属“真阴”(具有滋养作用的阴),能将压抑的情结、负面情绪提升、转化为对自他和社会有益的行为。不少人信仰佛教,往往出于遭受挫折之后的升华,是一种自我防卫,这种防卫只能作为信佛的因缘,难以激发起强大持久的道心,在得到补偿后容易退惰,须明白认识,将信仰建立在更高层次的如实觉悟之上。修行中必须看破、撤去一层层的自我防卫,清净的本性、真我才会显现。 又,从两性心理看,男性属阳,心理特点是阳刚,多占有欲、给予性、进攻性;女性属阴,心理特点是阴柔,多需求欲、依赖性、顺从性,佛经言:“多欲者名为女人”。因皆偏于一面,故皆求互补:男人需要女人的温存,女人需要男人的有力,这种需要支配着男女之间的爱情心理,人言:自古英雄爱美人(应补曰:美人爱英雄)。男人虽然有力,然即便有力到能征服世界,也常被女人的温存所征服,道教言:“水能灭火,阴能伏阳”。阴不能伏阳,便有被阳所摧的危险,女不能伏男,便有被男人抛弃之虞。爱情之有无深浅久暂,决定于两性心理阴阳的吸力,婚姻的美满与否,决定于两性心理是否阴阳平衡,保持和谐。 四、趋归无极规律 道家讲无极而太极,太极生阴阳,阴阳相激荡,合为一太极,阴阳平衡相交即太极,太极终是无极,无极,可以解释为虚无、空。物理学发现正负电子相遇即释放出很大能量而湮灭,正是阴阳相交而太极无极。禅定瑜伽修习者、修道者在进入忘我的无极状态时,会有极其宁静、快乐、超时空的心灵体验,斯际内气生起,具有强大能量。 心理活动趋归无极,意谓阴阳两大心理动力的互动中,表现出一种趋归无极的势向,《微精神分析学》一书中从人追求性高潮等,认为人有趋归心理“虚空”的本能,虚空乃产生一切心理活动和万有的本元。其所谓虚空,名曰“无极”,用阴阳相荡太极而无极的原理最好解释,然最究竟的“无极”、“虚空”,应是佛教的自性空、涅槃寂静。 不仅性高潮,从常人追求惊险刺激之失去自我、酒人追求醉酒的晕乎、瘾君子追求过瘾的“飘”、禅定瑜伽修炼者追求进入极其放松、平静、忘我的深定(“舍”),都表现出向虚无、无我、空或无极的趋归。马斯洛研究发现,达到自我实现的人,都有忘我、极乐的“高峰体验”,这种高峰体验,应是阴阳两大心理动力极其和谐时出现的太极无极状态。 趋归无极的极点是佛教,佛教的出发点对世间苦的厌离超越说明:阴阳激荡、被烦恼所缠缚的迷昧人心,必然不离种种苦,必然不得平衡宁静,只有如实知见,深观无我、空之真实,断除或转化心中阴阳激荡而生的烦恼及烦恼之根无明(太极),超出二元对立的阴阳界、三界(色界、无色界可看作纯阳界,仍然不离阴阳),与本来空性相应(一致),才能超出世间而证得涅槃常乐。涅槃,被描述为寂静、寂灭、不可言说、不可思议,应是究竟的、真正的空、无极。几千年来无数求道者之追求永生,无数佛教徒之追求涅槃,正是人心趋归无极规律的明证。其信仰和求道的动力,源出于根本心理动力,受其趋归无极规律的支配。
原文地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