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云大师《佛教对「杀生问题」的看法 》(3)

-------------------------------------------------------------------------------- 四、人生在世,必须工作以赚取生活所需。佛教的八正道里,「正业」与「正命」都是强调佛教徒要有正当的职业与经济生活,但是社

--------------------------------------------------------------------------------

四、人生在世,必须工作以赚取生活所需。佛教的八正道里,「正业」与「正命」都是强调佛教徒要有正当的职业与经济生活,但是社会上有一些从事捕鱼、屠宰、贩卖钓具等杀生职业的人,他们可以学佛受戒吗?戒的主要精神是什么?请大师开示。

答:佛教有所谓「八正道」,当中「正业」就是正当的行为,「正命」就是正当的经济生活和谋生方式。据《瑜伽师地论》卷二十九:「如法追求衣服、饮食,乃至什物,远离一切起邪命法,是名正命。」正常的经济生活对个人、家庭、社会而言都非常的重要,因为世间大部分的罪恶,都是从经济生活的不正常而来。譬如开设赌场、酒家、地下钱庄、屠宰场,经营贩卖杀生用的钓鱼具、猎枪等商店,都不是正命。

从事不正业、不正命的人,能否学佛受戒?这个问题让我想起在台湾有个小岛叫小琉球,上面住了一万多人。在十几年前佛光会成立之初,岛上就有个佛光分会。有一次我应邀前去跟他们座谈,会长提出一个问题,他说:「我们这个岛上的居民,大部分是以捕鱼为业,这与佛教的『不杀生』是相抵触的,但是如果要大家不杀生,我们会连饭都没得吃,所以在这里要推动佛教很难。」

我说:「佛教虽然讲不杀生,但它还是有轻重之分。尤其杀生有『杀行』与『杀心』的分别。你们捕鱼,是为了维持生活,并没有杀的意念,就如同人死后举行火葬;一把火,不但把尸体上的寄生虫都烧死了,甚至连木材里的寄生虫也无法幸免。但是我们没有杀的意思,也就是没有杀心,如此纵有罪过也会比较轻,而且只要诚心忏悔,还是可以得救。」

我的意思是,佛教是以人为本的宗教,虽然主张对任何微弱细小的生命都要尊重,但是如刚刚所说,我们每天其实总在无意之间伤害很多生命而不自知,例如呼吸时空气里没有微生物的生命吗?茶食之间没有微小的生物吗?甚至打针吃药、开刀、火葬、土葬,难道没有伤害寄附吾人身上的生命吗?只是当下我们并没有「杀心」,因此吾人的修养,纵有杀生的行为,也不要有杀生的「心业」;既有伤害物命的行为,便要对不慎杀害之生命生起惭愧之心,为之深深忏悔,这就是佛教戒律之根本精神。

佛教主张持戒,戒的根本精神是不侵犯,也就是尊重。例如五戒的不杀生,就是不侵犯别人的生命;不偷盗就是不侵犯别人的财产;不邪淫就是不侵犯别人的贞节;不妄语就是不侵犯别人的信誉;不饮酒就是不侵犯自他的智慧。

佛教是一个倡导平等的宗教,例如「人人皆可成佛」、「我不敢轻视汝等,汝等皆当成佛」,都是对于人格的尊重。这种特质经过持守戒律来实践、升华,最终达到不仅尊重「人权」,也能尊重「生权」。

不过在现实生活中,有的人因为工作的关系,无法持守五戒,因此不敢学佛受戒。例如,曾有一位开布店的老板娘说,经常有顾客上门买布,在看过布料后总会问道:「你卖的布会褪色吗?」这时候如果照实说会褪色,生意必然做不成,因此有时候不得不打方便妄语。也有农夫说:我们种田栽水果,为了收成好,不得不喷洒农药,驱杀害虫,如此怎敢受戒呢?

其实五戒可以全部受持,也可以随分受持。如《十住心论》卷二引《大智度论》说:「戒有五种,始从不杀,乃至不饮酒。若受一戒是名一分,若受二、三戒是名少分,若受四戒是名多分,五戒是名满分。于此分中,欲受何分,常随意受之。」

由此可知,在家居士人人可就自己的情况,选择自己容易受持的一戒、二戒,乃至三戒、四戒,精进受持,渐渐达到五戒圆满。也就是说,即使从事不正业的人,一旦发心学佛,还是可以就自己的方便,先从少分戒受起,然后慢慢待机转业,只要有心,世间的职业千百种,这行不做可以做那行,不一定要以杀生为业,也不一定以伤害人体的业务做为自己的职业,换个工作,还是可以生存。

甚至,工作除了提供生活所需之外,也是奉献、服务、广结善缘的最好修行,因此不但要从事正当的职业,而且应该具备正确的观念,亦即所谓的职业道德。例如:

(一)要有因果的观念:不藉公务之便而贪污诈欺、假公济私、收受贿赂、强取豪夺、威胁利诱等;凡有所得,悉数归公,一丝不苟。

(二)要有忍耐的力量:受责不抱怨,遇难不推诿,要任劳任怨,一切想当然尔。有了忍耐的力量,才能担当,才能负责。

(三)要有敬业的精神:在工作中,要认真负责,要乐在其中,遇事不推托,不以磨人为乐,要给人方便,给人服务,此即是敬业。

(四)要有感恩的美德:凡事感恩,感谢老板提供工作机会,感谢同事、部属协助我们工作等,有了感恩的心,不论多忙、多累,都会欢喜的去做。

因此,发心学佛后,除受持净戒外,更需进一步在日常生活中广修善业,并以「八正道」为生活的准绳。所谓「八正道」,即正当的见解、正当的思惟、正当的语言、正当的职业、正当的生活、正当的禅定、正当的忆念、正当的努力。能将佛法糅和在生活中,才堪称为一个正信的佛弟子。

--------------------------------------------------------------------------------

五、我们知道大师对政治主张「问政不干治」,那么请问大师,佛教徒可以参政,甚至参战吗?乃至战争时可以杀敌吗?

答:过去一般人谈到宗教与政治,总认为彼此应该各自独立、互不相干,所谓「宗教的归宗教,政治的归政治」。实际上,「政教分离」虽是举世都能认同的思想,然而政治与宗教彼此又能相辅相成,互补互需,这也是不争的事实。例如,佛教能影响帝王的施政理念,辅助帝王修身、治国、平天下;相对的,佛教的弘扬,也要靠帝王的护持,才能普遍推广。所以历朝以来,僧团的沙门和政治的君王常有密切的合作来往,其中或有辅弼朝政被尊为国师者,如唐太宗向明瞻法师请教古来明君安邦定国之道,明瞻法师为太宗陈述以慈救为宗的方法,太宗大悦,尊为帝相;或有出家转而出仕朝中贵为宰相者,如南宋的慧琳法师,宋文帝礼请他为宰相来治理万机,南宋因此政治清明,国运强盛于一时,时人都称他为「黑衣宰相」、「紫衣宰相」;或有一度出家为僧再为人君者,如明太祖朱元璋,十七岁时曾在皇觉寺出家为沙弥;更有舍弃九五之尊剃度出家者,如清朝的顺治皇帝,从小就对佛教有一分孺慕之情,当了帝王之后,对佛教的向往之思更是有增无减,最后毅然决然拋下皇位,追求他心仪已久的出家生活。而对于国家政治有深远影响的出家人更是不计其数。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