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问题解答系列 12(14)

88.逆境是成长必经的过程,能勇于接受逆境的人,生命就会日渐地茁壮。 89.你要感谢告诉你缺点的人,你永远要感谢给你逆境的众生,因为他们都是我们修行的逆增上缘。 90.远离没有意义的活动,积极行善。 91.尚未生起

  88.逆境是成长必经的过程,能勇于接受逆境的人,生命就会日渐地茁壮。
  89.你要感谢告诉你缺点的人,你永远要感谢给你逆境的众生,因为他们都是我们修行的逆增上缘。
  90.远离没有意义的活动,积极行善。
  91.尚未生起的善法,要努力令它生起;已生起的恶法,即使只有一点点,也要努力断除。
  92.觉知自己的习气,念念分明地拥抱它,并成功地转化它。无论习气何时生起,我们要做的只是去认知它。
  93.以善法为基础的人生,将会发生出灿烂与尊贵的光芒。
  94.只有不美的东西,才需要掩饰与装扮,人们总是试图把不美与不净的东西,装扮成好看一点。我们总是被世间所依赖的装饰与美化所欺骗。
  95.如果我们如实觉知乐与苦,我们就知道法。如果生活缺少法,我们就和动物没有两样。
  96.欢喜心是良药,不生气就是消业障。
  97.人生多一份感恩,就多一份美化。
  98.能为别人设想的人,永远不寂寞。
  99.欣赏别人,就是庄严自己;原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
  100.打开心灵那扇窗,你将会发现:原来快乐与幸福是一种感恩、祥和与宁静的心灵状态。

  问:空性与菩提
  1.修菩提心是证得空性的快捷方式。如果你想现观、了悟中观的思想,证悟《心经》的旨趣(整个佛法的心要),最好的方法就是修习菩提心。
  2.每天都做一些空性的禅修,即使只有几分钟,或几秒钟,可以修《心经》,或其它任何与空性相关的教授、偈颂或禅修,这样在这一生当中,你迟早会了悟空性。
  3.如果没有了悟空性,你会尽可能地在心相续中,遗留下在下一世当中了悟空性的种子。
  4.伟大的行者密勒日巴,常将右手放在耳上,持倾听状的手印,这意味着,一切存在的事物,对他而言都是一种告诫、一种教示。不但不相为敌,反而是触目所及皆为友。
  5.谨记困难的有利面,一切事相都是喜悦的,一切事相都是自性空的。
  6.空性的体验是开悟的精髓,也是利益一切众生的发心——菩提心的根本。
  7.依空性而产生慈悲乃为最殊胜的悲心。为了实证慈悲心,从而能够实证菩提心,你需要实证出离心的前行。
  8.出离心是欲解脱自己远离自身轮回的决心,你必须实证轮回的体性根本就是苦。
  9.当自心菩提心一旦生起,无论你修持那一个法门,都能带领你成就圆满佛果。而若是失却菩提心的话,修持任何法门也不能带你达致圆满佛果。
  10.菩提心是佛陀所说八万四千法门的心要、精华。在所有的修法中,菩提心最珍贵;在所有的快乐中,拥有菩提心的喜悦最大。
  11.为了服务众生,一个人应该下定决心获得证悟,这种决心即所谓的菩提心。具有一颗纯洁、开放的心,并且真诚地为获得菩提心而努力的人才能得到菩提心。

  问:禅修世界—(四)
  1.禅修正行即是不散乱,无论心感知了什么念头,念头也只是念头罢了。
  2.藉由让自己与念头之间保持距离,心将变得更加柔软,对于人生方向也会更加明确。
  3.我们运用禅修技巧,调伏自己的心安住于呼吸,稳定下来应付内心种种紊乱的念头。学习认清妄想,让自己不受它缠缚,这便是我们增强禅修力量的方式。
  4.为了理解实相的真理,我们必须拥有不受预设的思惟模式完全控制的心,且须具备因渴求而生起真正慈悲的发心。
  5.真正的智慧、了知,就是亲证的体验。这样的了知无须透过「自我」这层滤网,亲证的体验即智能本身——不生、不灭,也非静止或流动。
  6.智慧带领我们超越概念性的心,来发掘人性基本的良善;也给予我们机会,瞥见宇宙之心的圆满完整,那是与我们的心相同的本质。
  7.生起菩提心,是让我们将执着转化为布施的一个方式,它驱动我们开始去付出,而非只是接受。
  8.物质上的付出,是激发布施心最简单的方式。施舍衣物、礼物、金钱、时间或食物,都能帮助我们去除执着,并创造一条通往爱与慈悲的管道,在付出的那一刻,其实是相当无私的。
  9.从佛教徒的观点来看,「慈心」即是祈愿一切有情众生——包含我们不喜欢的众生在内——都能体验到我们自己所渴望的喜乐和自由。
  10.一个已唤醒纯正悲心之力的人就会善于以身语意三门致力于他人的福祉。
  11.当我们达到胜义菩提心的境界时,就不会对有情众生有所区别,每一个众生都被视为佛性的圆满示现。而胜义菩提心的生起则必须依赖世俗菩提心的培养。 (以上内容节录自《心的导引》)

  问:禅修世界—(三)
  1.内心开始接受无聊是宁静安住的一部分,这就是进步。
  2.我们感到自己心量的宽广和延展,这是宁静安住的成果。
  3.佛陀教导世人,若是想要从迷惑与痛苦的梦境中醒转,首先必须静坐着并深呼吸。宁静安住就是那个深呼吸,那是除去令人迷惑的混乱,并找到某些基本清醒的方式。
  4.藉由运用比禅定更进一步的「观」(viplashyana),来仔细地反思自己的经验和存在的本质,为心指引新的方向——远离幻相而接近实相。
  5.藉由思惟人生的实相,以及心中潜藏的觉醒力量,来粉碎自己的幻相。
  6.佛陀教导我们,从禅修中所获得的安稳与宁静,正如同任何古老的欲望一样,都是诱人的陷阱。
  7.当我们修止时,必须向内收摄来聚合心的能量,透过辨识与放下念头及情绪来克服迷惑。起初,念头的生起是个问题,因为它们常令人分心;当念头交织成强烈情绪时,更形成一个问题,因为它们干扰了心的稳定。
  8.如实看住念头,便能截断散乱之流。
  9.觉悟的心能看清事物的本然面目,觉悟者所见的是一种单纯的真理,它是万物的本质——空的、喜悦的,且充满光明的。
  10.觉悟的心所具备的特质,犹如埋藏于冰封地表下的春天的球茎,等到时机与条件都成熟后,便会自然成长。
  11.佛陀认为人道是适合修行之地,因为唯有在人道之中,我们才能听闻与修习心灵的教法。
  12.虽然保持耐心或多或少是出于自利的考虑,不过,凡是出于美德的行为,终究能带领心走向觉悟之路。
  13.透过实践这些美德,我们终能发掘内在的无我、空性与光明的本质。从美德而来的行为带来美德,最后也会导向快乐。

  问:禅修世界—(二)
  1.快乐不是我们的归宿,痛苦不是我们的归宿,内心的平静才是我们真正的归宿。如实了解事物的真相,并放下对一切外缘的执着,以一颗不执着的心作为你的依归。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