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杨干(台达电子文教基金会数字媒体企划专员) 内文: 6罐未开封的瓶装水,整齐地排列在会议桌上,透明的瓶身加上白色的标签,散发出一股极简的时尚感。 会议正讨论着企业间的碳排放交易,与会者陆续转开了瓶盖,尖锐的胶膜碎裂声,像暗箭般在会议室里四窜。两个小时后会议结束,6瓶水中开了4瓶,开封的水全都没有被喝完,喝剩的水一如往常地将被冲到下水道去。 这是再寻常不过的企业开会场景,瓶装水不知自何时起,已成会议桌上的必要摆设。其实不只是企业,包括学术的研讨会、议会的公听会、政府的协调会、一直到学校的家长会,瓶装水都是必然与会的贵宾。 但是,我们真的需要饮用瓶装水吗? 瓶装水市场成长飞快 全球去年售出1亿5000多万吨的瓶装水,若把水全倒在一起,需要3个澄清湖水库才装得下。而光是支撑这个产业,每年就必须消耗1800万桶原油,以及1300多亿加仑的水当原物料。 而以自来水生饮管线十分普及的美国为例,光是去年,平均每位美国人仍消耗了167罐的瓶装各式饮料。其中关于瓶装水的需求,在这30年来竟成长了20倍,超越了咖啡、啤酒等饮料,几乎和碳酸饮品并驾齐驱。 不过,瓶装水在美国热卖,并不是因为这几年美国缺水,纯粹只是营销手段的成功。像是Aquafina、Dasani、Perrier、Evian等这些大牌子,把瓶装水塑造为健康、清新、甚至是时尚的象征。像歌手凯莉米洛在巡回演唱时,瓶装水厂商甚至还出了一款纪念瓶。 追逐时尚,却让环境付出了代价。 每瓶水碳足迹惊人 生产1公升的瓶装水罐,制程中至少需要17.5公升的水。瓶装水出了生产线后,还需要运送、上架、冷藏等。根据估算,从欧洲运送1吨的Evian矿泉水到澳洲雪梨,会排出84公斤的二氧化碳,而光是去年,澳洲人就消费了1亿5000万公升的瓶装水,等同排放了约1万2000多吨的二氧化碳。 除了运送水会造成污染外,后续空瓶处理也是一大问题,在美国,使用过的塑料瓶,最后只有2成被回收。这些讲求设计美感的PET制品,最后多半是成为垃圾掩埋场里,千年不坏的现代化石。 不过,喜爱喝瓶装水的欧美先进国家,也不是完全不知反省,最近关于瓶装水的论战,就是先由美国开始。 包括纽约市长、旧金山市长、盐湖城市长等,在参与6月举办的美国市长论坛时,就已经共同发表反对瓶装水的立场。之后,纽约市还大作广告,推销城市自己的自来水。 此外,全美销售第一的瓶装水 Aquafina,在环保团体的压力下,7月时公布了瓶装水的水源。结果环保团体竟发现,该牌瓶装水内竟有24%是混着自来水,其它牌瓶装水推估也有同样情形。这可让旧金山市市长纽森大为光火,立刻下令旧金山市政府开会时,不再另外提供瓶装水。据估计,若旧金山的公仆以后通通改喝自来水,一年就可省下公帑1650万新台币,约可以支付3600多名学童的营养午餐! 回到台湾,我们对于瓶装水的浪费程度,和美国相比不遑多让。 台湾的自来水普及率超过9成,而台北市的自来水质量也已达到生饮标准,不过由于输水管线及客户端储水设施多属老旧,使得民众对生饮自来水有疑虑。即使如此,在台湾因煮水或滤水的成本并不高,多数民众不难取得干净的饮用水。 不过在此同时,市面上却仍出现愈来愈多的瓶装水,不论是天然的矿泉水,或是后天滤净的包装饮用水。现在瓶装水更成了台湾的商机,像是当红的海洋深层水、能量水、电解水,甚至连自来水公司,现在都打算出自己品牌的瓶装水。 喝进这些水到底能不能延年益寿,目前还没有案例能证实,但却已有国际智库警告,PET瓶恐怕会分解致癌物质到水里。此外,瓶装水从制造、运输到掩埋,一生所产生的二氧化碳,也将为地球带来暖化的恶果,这也直接关系到我们子孙的生存问题。 回收仍会对环境造成伤害 台湾的官员虽对外宣称,我们的回收率已接近100%,每年大约回收了46亿支宝特瓶,另带来了约20亿的再制商机。但这个数据也同时意味着,台湾人每人每年得为200支宝特瓶对环境造成的业障,一同付出代价。 国际瓶装水组织,8月初时利用纽约时报和旧金山纪事报的版面,登广告再三强调瓶装水较一般饮料,如酒或可乐之类的饮品来得健康。他们认为,瓶装水与自来水其实并没有冲突的问题,全看消费者取决饮用何者较方便。 不过,在台湾,一罐最低价的瓶装水需要18元,但同样容量的自来水,却连一块钱都不到,消费者难道不能拿这中间的价差,去做其它对环境更友善的事?况且,全球有10亿人其实连干净的水都喝不到,每天平均有3000位儿童因喝到受污染的水而死亡。如果瓶装水真正是为人类的需求而生,应该是送去给这些需要水的地方,而不是在自来水普及的地区画蛇添足。 瓶装水陪伴我们度过了许多年头,参与了各式会议、研讨会、甚至是庙会等,但在了解到它背后所代表的庞大碳足迹,以及对资源的浪费后,也许是对瓶装水说不的时候了。 至少,你该坚持,在能用自己的杯子,盛上一杯干净饮水的地方,就少开一罐瓶装水吧! ※本文转载自「台达环境电子报」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