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死不救 麻木不仁(2)

忏悔后的转变 忏悔之后末学能把这三件事情释怀了,没有像以前般放不下,不会在心头上后悔不已。因为这个阴影好像是消失了,所以觉得较为舒坦,减少了挂碍。而且,更令末学想到修行就是要「发菩提心,行菩萨道」,不

忏悔后的转变

忏悔之后末学能把这三件事情释怀了,没有像以前般放不下,不会在心头上后悔不已。因为这个阴影好像是消失了,所以觉得较为舒坦,减少了挂碍。而且,更令末学想到修行就是要「发菩提心,行菩萨道」,不能见死不救,泯灭慈悲心而不自知,否则便离菩提道远,成佛作祖,有何希望?

佛法是出世间法,常听师父说,出世法的善根只有一条,就是「精进」,但它必须要建立在世间三善根的基础上,就是「无贪、无瞋、无痴」,故世间善法非常重要。我们华夏祖先承传下来的「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实是世出世间的大根大本,如这些德行科目不合格,来生有可能留级,境遇不顺,甚至苦难居多。如果是严重缺德,分数极低,就一定是降级,很可能连做人的资格都没有了。古德常言:「三途一报百千劫,复生人天了无期」,末学做人,怎能不小心谨慎,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呢?末学自当不断努力,改进自己,去除不良习气。虽言改变自己,但对于拔除根深蒂固的习性实不容易。究其原因,是没有良好的传统道德扎根教育。末学必须要从《弟子规》、《德育课本》、《了凡四训》、《太上感应篇》和古来大德仁者做人处世的风范等书籍下手,长时读诵,深入体会,并要在日常生活中模仿实习,令慈悲仁爱之心,从小微起向外涌现,还须持之以行,不令间断,方得成効。在此,感恩一切善知识在旁指导,末学不能辜负佛菩萨、父母、老师和同修之谆谆教诲,无尽地感恩!

末学 任天竞顶礼遍叩

【编后语一】

仁者爱人,爱人者一定自爱,不自爱者不能爱人,那个爱人是假的不是真的。所以佛法的殊胜,它是一切都由自性建立,这是真的,自爱而后才能爱人,自觉而后才能觉他。这些话都是总纲领、总原则。人必须自觉,他才会爱父母、爱祖先、爱本族,就是家族里面的长辈,敬爱存心,这就是圣贤,这就是佛菩萨,我们不能不认真的学习。爱他就是爱自己,爱自己就是尽孝道,「孝养父母,奉事师长」,这两句话是世出世法一切善根福德因缘里头最主要的因素,这两句要是没有,不孝父母、不敬尊长,其它的都是假的。菩萨修德、积德,迷惑的人败德、丧德,从不孝父母、不敬师长,他的德都流失得干干净净,过去现在所修的全保不住。怎么知道他保不住?细心观察他,贪瞋痴慢疑这五个根本烦恼他统统具足,不孝父母的人具足,不敬老师的人具足,世出世法他都不会有成就。

现在若有一点小成就,那都是过去生中培的福,这一生当中所造的业习还没有开始报,而是前生福德营护,就是经营、保护他,还没有衰败。但是这个福报享尽,他不善的业就起现行,恶报起现行。他不知道修善,纵然修善,因为不孝不敬他没有根,无论怎么修,善不能增长。现前修积种种善,因为没有根,这个善是假善、伪善,说得不好听是自欺欺人,假的,他不是真的,所以他得不到善报。善恶不在事,在存心,因为心是因,事是缘,没有真心就是没有真因,缘再足不能结果。佛菩萨慈悲,在经教里讲得很清楚、很明白,我们要细心去体会。细心还得是用真诚,没有真诚、没有恭敬,再细的心也体会不到。为什么?真诚有感,有感有应;没有真诚,样子做得再好没有感,所以也就没有应。

不应该造作的决定不造,什么东西是不应该造作的?为自私自利就是不应该造作的,为名闻利养是不应该造作的。真的彻底放下名闻利养,起心动念为正法久住,为惠以一切苦难众生真实之利,这是该做的,应该做的;你没有福报,佛菩萨支持你。没有真诚心,做的些假的也有人支持你,不是佛菩萨,妖魔鬼怪,他来成就你,他来帮助你,最后身败名裂。善有善果,恶有恶报,业因果报的道理、事实真相都在我们面前,细心去观察,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是不报,时辰未到,时辰一到,一切总报。(恭录自净空法师净土大经解演义》第二八二集)

【编后语二】

《感应篇汇编》教导:「慈者万善之本。即仁心也。慈有二义。一是济贫拔苦。一是戒杀放生。玩于字。当从及物上说。言积德累功之君子。不但亲亲仁民而已。于慈心所至。又将及于物矣。」佛者清净慈悲,众善之根本就是仁爱之心。若失掉拔苦与乐的心,必定容易沦为自私自利、良心麻木的小人,其所言行,一举一动,又必定为利是图,对于贫苦大众,则冷眼旁观,不愿付出点滴之力。这种冷酷无情,致令整个社会,人人见死不救,善事不为。小至亲属朋友,大至国家世界,何能互相帮助、共存共荣?言慈悲之心发起,根本又在于孝道。真心亲爱自己亲人,无私奉献,呵护备至,克尽本分,才能容易感受他人之伤痛,起怜悯心。从至亲开始,扩展到没有血缘关系的人,再遍及一切动物,都能悲心救济,与乐拔苦,甚至有情无情,山河大地,一草一木,懂得爱护珍惜,乃得为仁人君子、贤圣豪杰之类。救济灾难,成人之美,上合天心,福报不可言喻。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