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全孝道,当修净业

印光大师(1861~1940),陕西郃阳人,从小即跟兄长读儒家书籍。孔子十五而志于学,从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的自利,乃至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利他。而印光大师从小颇以圣学自任,效仿

印光大师(1861~1940),陕西郃阳人,从小即跟兄长读儒家书籍。“孔子十五而志于学”,从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的自利,乃至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利他。而印光大师从小“颇以圣学自任”,效仿孔子,立志做君子,自利利他。印光大师出家后,出儒入佛,以佛摄儒,儒教之伦理与佛教之因果报应思想皆以孝为核心。

印光大师曾著《佛教以孝为本论》,认为孝道为人之本。“人生世间,须尽人道。孝弟忠信,礼义廉耻若存,方可谓人。否则形虽是人,心是禽兽”。孝更是一切世间法与出世间法之本,作为出世间法之佛教仍是以孝为本。文曰:“孝之为道,其大无外。经天纬地,范圣型贤。先王修之以成至德,如来乘之以证觉道。”

印光大师早年深入儒学,出家精通三藏,根据不同时期的修证,对“孝”的认知可谓层层深入,从世间之“孝”至出世间之“孝”,皆加以完整阐述,令闻者全面了解孝的内涵。《梵网经》云:“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可见,“孝”之范围广;大师以孝为净宗之决要,欲令一切父母出离生死,可见,“孝”之程度深。欲全孝道,绝非易事,大师将“当修净业”作为全面行孝的归宗,我们通过下文来稍加体会。

一、我爱自身,应孝父母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父母与我,实为一体。我爱自身,应孝父母,能不辱身,便是荣亲。《三编下·德育启蒙·孝亲》

【感言】印光大师引孔子《孝经·开宗明义章第一》:“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体现行孝的第一步即孔子所说:“不敢毁伤,孝至始也。”现代人常常以为身体是自己的,便通宵熬夜玩乐,直至大伤元气,如果能体认“受之父母”,既便为了行孝,减轻父母的忧虑,也当保养身心,不作无益之行。

二、孝之为道,其大无外

孝之为道,其大无外。一切诸善,无不弥纶。

然有世出世间、大小本迹之异。

【感言】所谓“百善孝为先”,虽一个“孝”字涵盖万善,但有“世间”与“出世间”,有“大小”和“本迹”上的差异。以下大师分述了差异点。

世间之孝:

服劳奉养以安其身,先意承志以悦其心,乃至立身行道以扬名于后世。虽其大小不同,皆属色身边事。纵令大孝格天,究于亲之心性生死,无所裨益。所谓徒徇其迹而不究其本。况乎杀生以养以祭,俾亲之怨怼固结,永劫酬偿不已者乎?

出世间之孝:

其迹亦同世间服劳奉养,以迄立身扬名。而其本则以如来大法,令亲熏修。亲在,则委曲劝谕,冀其吃素念佛,求生西方。吃素则不造杀业,兼灭宿殃。念佛则潜通佛智,暗合道妙。果能深信切愿,求生西方,必至临命终时,蒙佛接引,托质九莲也。从兹超凡入圣,了生脱死。永离娑婆之众苦,常享极乐之诸乐。亲没,则代亲笃修净业,至诚为亲回向。心果真切,亲自蒙益。若未往生,可即往生;若已往生,高增莲品。既能如是发心,则与四宏誓愿相应,菩提觉道相契。岂独亲得蒙益,而己之功德善根,莲台品第,当更高超殊胜矣。而况以身说法,普令同伦发起孝思乎?此其孝方为究竟实义,非若世间只期有益于色身及现世,竟遗弃其心性与未来而不论也。是知佛教,以孝为本。故《梵网经》云:“孝顺父母,师僧三宝。孝顺至道之法,孝名为戒。”又于杀盗淫各戒中,皆言应生慈悲心、孝顺心。于不行放救戒中,则云:“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无不从之受生。”故六道众生,皆是我父母。而杀而食者,即杀我父母。由是言之,佛教之孝,遍及四生六道。前至无始,后尽未来,非只知一身一世之可比也。知是而不戒杀放生,吃素念佛者,岂究竟至极无加之孝乎哉?《增广下·循陔小筑发隐记》

【感言】“迹”指表面的事相:皆有三层含义:

1.“服劳奉养以安其身”,指在物质上的供给抚养,使年迈的父母身体健康;

2.“先意承志以悦其心”,指精神上的安慰,使年迈的父母心情愉悦;

3.“乃至立身行道以扬名于后世”,乃至前古人还有“养父母之志”,即培养父母的心志,陶冶他们的情操。“扬名于后世”指立身行事,光宗耀祖。

在表面的事相上,世出世间的孝子,事项上的作为看似相同,但本质上有所不同,“本”指根本的理体,世出世间的孝存在三方面的差别:

1.从广度上讲,世间孝只利益自己的父母,出世间孝顾及到“六道众生皆是我的父母”。

2.从深度上,世间孝的利益“皆属色身边事”,指“一身一世”的孝,等色身败坏,即死亡后,便无从利益。而出世间孝“本迹”兼顾,利益到父母“心性之不生不灭”,可称为“生生世世”圆满的孝。

三、释氏之孝,晦而难明

世之所谓孝者,有迹可循者也。释氏之所谓孝者,略于迹而专致力于本也。有迹可循者,显而易见。专致力于本者,晦而难明。何以言之?儒者服劳奉养以安其亲,孝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其亲,大孝也。推极而论,举凡五常百行,无非孝道发挥。故《礼》之祭义云:“断一树,杀一兽,不以其时,非孝也。”故曰:“孝悌之道,通于神明,光于四海也。”论孝至此,可谓至矣尽矣,无以复加矣。然其为孝,皆显乎耳目之间,人所易见。唯我释子,以成道利生为最上报恩之事。且不仅报答多生之父母,并当报答无量劫来四生六道中一切父母。不仅于父母生前而当孝敬,且当度脱父母之灵识,使其永出苦轮,常住正觉。故曰释氏之孝,晦而难明者也。

【感言】世间人对出家人最大的争议来自“孝亲”部分,世间人误以为出家是弃父母不顾。印光大师在此点明:并非不顾,而是照顾的重点不同,“世之所谓孝者,有迹可循者也。释氏之所谓孝者,略于迹而专致力于本也”,一个是看得见的物质给予,心情上的陪伴,一个是看不见的功德回向。因此世间孝的特点是“显而易见”,而出世间的孝变得“晦而难明”。释迦牟尼佛的孝体现在“以成道利生为最上报恩之事”,“最上“二字体现为:1.利益面广泛,将一切众生皆当作父母来孝顺;2.利益程度深:生前及死后灵识度脱皆顾。后举佛制及出家人的种种例子,表明出家人的孝是两者兼顾的关系,非弃而不顾。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