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兰若

阿兰若,离俗

阿兰若是梵语,有的经中写做阿练若,翻成中文为:闲静处、寂静处、空净处、无诤处等。

在《大智度论》中说:阿兰若即远离处,离村最近二里,能远益善。去村一拘卢舍。在《僧祗律》、《十诵律》中说:以一拘卢舍为界,按杂宝藏经卷二小注中:一拘卢舍,秦言五里(一里为一百八十丈)。秦尺一尺大约等于现在的0.23,五里即现在的四里地左右,在《四分律》中,一拘卢舍为一鼓声的距离,由于鼓的大小不等,材质不同,声音传的远近也不定。但参照《僧祗律》、《十诵律》,只要离村庄三四里地的距离,就可以称为阿兰若处了。

天台云:不作众事,名之为闲;无愦闹故,名之为静。或翻无诤,谓所居不与世诤,即离聚落五里处也。

比丘常居阿兰若,不住于外,是十二头陀行之一。《佛说十二头陀经》中佛言:阿兰若处,十方诸佛皆共赞叹,无量功德皆由此生。

所以古来的大德高僧,大都把寺院建在寂静之处,以有利修行。阿兰若也成为比丘所居住的寺院的代称。即使有的寺院建在城市,也应一心修行,不做经商旅游,为喧闹的都市存一份净土,令众生心有所依,以清净度众。

寺院是安僧办道、弘法利生之地。既不是观光旅游的场所,也不是经商盈利的地方,这些都违背佛陀的教诲。严重影响僧人的修行和寺院的清净,走向商业化和世俗化,没有阿兰若处的闲静与寂静,也不再是无诤处,纷纷扰扰,喧闹不堪,斗争倒能由此而起。

佛的戒律规定,比丘只允许在午前乞食进入村庄,在午后没有三宝事、或病的缘故就不允许再进入村庄。此是指进入村庄停留,如果心中的本意不是为了在俗人家停留,只是路过是可以的。例如僧人行脚时要经过村庄,这是戒律所开许的。

出家以后要远离俗家、旅游经商的道理很简单,出家就是离开家庭,不再受俗缘的纷扰,一心修行,勤求解脱。如果在寺院内再搞旅游经商,就又与世间无异了。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