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古长空安祥恒在

金刚经,楞伽经

印心就是见性。所见的本心自性,可以从《楞伽经》或《金刚经》等得到证明;也可以将所悟印证经文,了然明白圣教不是文字游戏,是可以觉察的心地变化。

很多人说见性是坐到一念不生;看到空,将自己与自然融合……。请问:那是符合《金刚经》、《楞伽经》的那句?或是符合那部经典的圣教?宗不离教,没有经典的印证,岂非十足的外道?

见性依般若经典即是呈露了摩诃般若波罗蜜。般若就在你的心头,你的心头上就是一座灵山,世尊拈花,迦叶微笑,多么亲切可爱,那里是一念不生呢?二祖向初祖说的不断灭,也不是一念不生啊!张拙居士悟道偈:「一念不生全体现」,大家只注意到「一念不生」的白色地带,其实要明明白白那个「全体现」,这才能「光明寂照遍河沙」啊!《金刚经》明明说:「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实相就是「信心清净」心。

禅宗禅定和一般讲的禅定不同,教内有人讲四禅八定,那是共外道,婆罗门教最擅长了,何劳禅宗?有人以为是九次第定,密宗有这种习定的方法,显教也有止观双运,但那都不是禅宗。《坛经》明明白白说:「外离相即禅,内不乱即定;外禅内定,是为禅定。」又说:「即慧之时定在慧,即定之时慧在定」,定慧等学,一体非二。有些人偏爱戒定慧三无漏学,必须先定后慧,定而能慧,所以不免又落入一般的四禅八定;有人说悟后见道,要再学四禅八定,学神通变化,别树一帜。绝非禅宗的禅定,辜负了般若的恩宠。

禅宗以「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为宗旨,前期的楞伽印心,着重在「自觉观察」及「自觉圣智」,这可以从初祖对二祖慧可祖师的启迪过程中表现出来。初祖要付法予二祖,问他在「外息诸缘,内心无喘」中是否「断灭」?二祖回以不断灭,初祖才印可而付法。

六祖以后着重在金刚印心,祖师对弟子的启迪是单刀直入的,如挥一把金刚王宝剑,在刀光剑影中将弟子壅塞的心垢斩断,当面呈露「本来面目」。

有人会以为楞伽印心和金刚印心为二种禅法,这不是把禅分为两种了吗?难道世尊甚深微妙法有两种吗?当然不是,达摩初祖传禅的时候,起始于南北朝,到隋朝、唐朝初期,佛法非常昌盛,例如:竺道生的「顿悟成佛论」、嘉祥被称为中国最伟大的哲学家、智者大师被誉称东方如来、玄奘大师更高举唯识学,成立了法相宗。在在显示了佛教与儒道交融所产生的百花齐放,论义空前繁盛。达摩祖师化繁为简,又辟「教外别传,不立文字」,就好像在繁花似锦的花园里点燃了一束烟火,华光四射,别有风采。

楞伽印心是自觉圣智,完全在心地上用心,主题是不二,消除相对概念而入不二法门,仍然有些从教入宗的影子。金刚印心直接踏上「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宝筏,一超直入如来境。然而悟后起修,还得回归楞伽的「自觉观察」与「自觉圣智」,没有一悟即至佛地的,这里要清楚。安祥禅源于祖师禅,所以先师耕云老师对弟子家慧说:「我们的安祥禅,重视内心的安祥,其中心要求就是《六祖坛经》讲的无念、无相、无住,也就是从离执禅定──对外的不着相认同;对内的唯求自觉、离妄想的心态。透过这种不断纠正机械惯性,达到真独立、真自由的生命状态。这种跟种种其它法门是迥异的。」

他又对某弟子说:「佛法的第一课辄为『天上天下,唯我独尊』,倘不知尊重赞美『我』,则必不能『独』;若与万法为侣,便不得不活在二元世界,则自他宛然,物我相对,『不二法门』云乎哉?苟能『如』其本『来』,欲不独尊得乎?此事唯证乃知难可测,入我门来乃知端的耳。」

既然「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当下岂有自他之别,法非法之分,故当下即为禅定了。安祥禅将禅定分为三:离执禅定、去执禅定与无执禅定,是一种进程,并非阶段。

离执禅定即永嘉大师所证的「常独行,常独步,达者同游涅盘路」,走在大街小巷上,彷佛一人独行,不感染到周遭人事的纷扰,照体独立,正是十字街头好修行。这种心态的初期现象是「唯觉无身」,心无罣碍。没有这种心态,允称「解悟」而已。

有了离执禅定进而踏入去执禅定。去执禅定的原则即是孔子的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要在离执禅定中自然引发各种偏执个性的原因,发露忏悔,发誓永断无明,才能步上无执禅定。

去执禅定之反省忏悔,才是真正步入菩提道。粗的无明容易发现,容易革除,细的无明就很难发现,所以必需在禅定中发现藏识中累积的无始无明或俱生无明,也唯有清除掉藏识的尘埃,本心光明的灯蕊才能绽放,永享无执禅定,绝对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心灵改造工程。此时,任何他或它的念头出现,都是心中贼,识得不为冤。

弟子显政就其心境报告:「有一次放松在椅子上调息,突然有一股强有力的喜悦之流涌向内在。那种喜悦使我的呼吸作机械式的规律性律动,当下的一切思想、妄念、色相、声音都停顿了。除了极宁静与调和外,只剩两种感受:极清醒又自在的『觉』与支持我活着的力量;此时,我很认定感觉到『我就是觉』,其它的什么也不是。祂一直存在着,从来既不来也未曾来,纯洁的、满足的、恒持的,祂超越了时空、因果、生灭……等相对。」

师父随即叮咛他:「此就禅宗而言,只是离执禅定初阶,须是语默动静,待人接物时,皆能保持此心态,乃名离执禅定。」

师父又强调:「若不透过至专反省往非,至诚发露忏悔,则业境现前,仍难做主。」这也是我们安祥禅的特色,任何的觉受固然可贵,然而要做主中主,则非透过反省忏悔,扫除心境余垢不可;否则藏识种子遇缘成熟,不免借末那识去兴风作浪了。

什么才是呢?

某弟子写了一偈呈师:「文华殿上观春晓,东方虚空旭日照,光明现出退暗潮,性门开处觉知皓」,先师手舞脚蹈,予以认可。后来他呈上一偈:「佛法本无法,无法含万法。无相无一切,无相化诸相;灵觉光明相,觉明光无量。真佛自性觉,如来真实相。若求诸法相,外道作此想,离佛无量劫,成道梦一场」,绽露了「后得智」的光芒。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