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掀开经本第二十八面,经文末后一句不离菩提心供养,举的七个例子当中,这是最后一个。这一条凡是举例那么第一是很重要,最后一条一定也是很重要的,这个是一般惯例都是如此。注解里面我们先把它念一遍,在廿九面第三行‘第三言不离菩提心者。文云,诸佛如来以大悲心而为体故。因于众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觉。故以不离菩提心是为真法供养也。大部经云,善男子,汝应如是解法供养,则得成就供养如来。非以世间财宝饮食名供养也。何以故,如来恭敬尊重法故。’那么这个末后几句是总结这一段的法供养。首先我们要晓得什么叫菩提心,一切大乘佛法都是依菩提心为基础,所以小乘人没有菩提心,大乘菩萨跟小乘不一样的就是有菩提心。菩提是梵语,也是音译过来的,意思就是觉悟,菩提心就是觉心,觉而不迷,那么怎样才叫做觉?怎样是迷?这个我们要搞清楚。觉的标准是要破二障,我们的真心本来是觉悟的,所以在大乘起信论里面马鸣菩萨给我们讲本觉本有,这个本觉就是菩提心,是本来有的;不觉本无,不觉就是迷了,迷的心本来没有。怎么迷的呢?因为你本觉心里面起了二障,起了两种障,这个两种障一种叫烦恼障,一种叫所知障,只要有这两种障,你这个心就不觉了,就迷了。 二障在此地跟诸位略说一下,烦恼本身就是障,所以叫做烦恼障。那么说到烦恼,它的头数太多了,真是无量无边,四弘誓愿里面说烦恼无尽誓愿断。那么佛经里面有说八万四千种烦恼,这个是真的,一条一条确实有这数字的,不是随便讲的,诸位在佛学大辞典跟教乘法数里面都可以查得到,确确实实列了有八万四千条。可见得八万四千条还不能包括,还不是完全的数字,已经佛就说了这么多了。但是在教学来说,八万四千一条一条地说不胜其烦,太麻烦了,所以就把它归纳,归纳成百八烦恼,归纳成一百零八,将八万四千归纳成一百零八类,那么这个在研究讨论当中就比较方便得多了。可是百八这个数字还是多,我们要讲起来还是占很长的时间,还是很啰嗦。那么天亲菩萨为了便利于初学,所以又将它归纳,归纳成廿六,这是我们平常一讲到烦恼都说这个廿六类。廿六类里面有六种叫根本烦恼,廿种叫随烦恼,就是随同根本烦恼而起的,那么这个在百法明门里面,它就是这样的归纳法。 那么根本烦恼里面就是贪、嗔、痴、慢、疑这个五种。另外一种叫恶见,就是不正当的见解,错误的见解,不但错误,很恶劣,叫恶见。其实这个恶见就是见惑,身见、边见、见取见、戒取见、邪见,就是这个五大类。通常我们讲见思烦恼,见思烦恼就是百法里面讲的六种根本烦恼,有了这些东西我们的心就迷了,就不觉了。除了烦恼障之外,还有一种叫所知障,譬如说阿罗汉、辟支佛,他烦恼障断了,为什么他还没有菩提心呢?因为他有所知障,他所知障没破,所以阿罗汉没有菩提心。但是比我们那他是高明太多,我们是两种障碍,他只有一种,就是说他的障碍比我们轻得多。所知不是障,所知本身不是障,那么障碍所知的这一种障碍,我们叫它做所知障。 所以它跟那个烦恼不一样,烦恼本身是障碍,所知不是障碍;所知是我们本能,依照佛在经典里面所说的,宇宙人生,过去、现在、未来,一切法都是我们自己本来知道的,不必要学的,我们的的确确有这个能力。要拿一般宗教家赞叹那个神的话来说,全知全能。谁全知全能?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全知全能,这是佛告诉我们,可是我们现在的全知全能都丧失掉了,现在只剩下一点点的知,一点点的能,那么这些为什么会丧失掉呢?就这个二障障碍了,所以成佛要破二障。那么二障的根本,佛告诉我们,烦恼障的根本就是我执,这个我执很麻烦;所知障的根源是法执,所以佛法自始至终破执著而已。 只要你对于你自己本身不执著,你的烦恼障就不难断掉;对于一切法不执著,所知障也能够突破,破了二障,菩提心,这个觉心就显现出来了,那么这个叫做菩提心。菩提心就是本心,真心本性本来具足的般若德用,般若是智慧,智慧的作用,是我们的本能不是从外面求得来的。那么在儒家它也讲这个道理,那个时候佛法并没有到中国来,像礼记里面的大学中庸就发明这个道理。这个三纲八目里面所说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诚意、正心,就是菩提心;那么佛说的不离菩提心供养,拿儒家来说不离诚意、正心供养,跟这个意思是一样的。可是儒家讲的诚意、正心,实在讲也是相当不容易。 我们今天意不诚,所以才提出诚意的这种教学;心不正了所以才提出正心,如果意也诚、心也正,再说这个话不是累赘了,没有意义嘛!那么如何能够做到诚意正心呢?前面两条就重要了,格物、致知。历代有许多学者对格物说法就很多,究竟怎么个格法呢?司马光说得很好,司马光能够说得好,是因为他学佛,他懂得佛法的道理,回过头来再看儒家东西,那眼睛就放光了,他就看出来了。物是什么?物就是烦恼,物欲呀!格是什么?格是克服,格杀,跟我们佛经里面讲阿罗汉的三个意思,阿罗汉的三个意思里头有一个叫杀贼,贼是什么呢?烦恼贼,就是要把烦恼断掉,要把烦恼贼杀掉。 所以有一些人不懂得,甚至于很多学者,这大学教授们看到佛经的注解阿罗汉杀贼,佛教不杀生,阿罗汉还开杀戒?他搞错了,他弄错了,那个贼是指烦恼贼,并不是指外面的做强盗的,做小偷的,不是指他们。烦恼贼。所以格物就是格杀物欲,换一句话说,叫我们在一切五欲六尘的境界里面不起贪心,不起贪嗔痴,这个就是格物。所以司马光,我相信他这个灵感是从佛经里面得到的,那么拿这个来解释格物,这个就太明显了,真的是意思非常地明确,明白正确,那么与后面的诚意正心真正能够相应。而致知正是破所知障,跟佛法讲的实在是不谋而合,格物就是佛法里面断烦恼障,致知就是破所知障,这两种障碍除了之后,菩提心就现前了,所以诚意正心才能够现前。 因此对我们现前这个阶段来说,我们一定要修菩提心,修菩提心一定要从格物致知上下手。否则的话光是嘴皮上天天讲发菩提心,菩提心永远不能够现前,这个是要自己努力去做,克服自己的烦恼习气,真正要去做功夫的。那么大乘经里也常说,如果菩萨失掉菩提心而做一切,就是修一切的六度万行都叫做魔事,都不叫佛事。那么由此可知所谓佛事必定是建立在菩提心的基碍上,只要用菩提心,待人接物、穿衣吃饭都是佛事;如果失掉了菩提心,天天讲经说法,弘法利生都是魔事,都不是佛事,因此这一条非常地重要,念念不离菩提心。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