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宗十二祖彻悟大师语录卷上【3】(2)

当梦眼未开之时。苦乐宛然。与其梦受娑婆之极苦。何若梦受极乐之妙乐。况娑婆之梦。从梦入梦。梦之又梦。展转沉迷者也。极乐之梦。从梦入觉。觉之又觉。渐至于大觉者也。梦虽同。 所以梦者未尝同也。 可概论乎。 佛
当梦眼未开之时。苦乐宛然。与其梦受娑婆之极苦。何若梦受极乐之妙乐。况娑婆之梦。从梦入梦。梦之又梦。展转沉迷者也。极乐之梦。从梦入觉。觉之又觉。渐至于大觉者也。梦虽同。所以梦者未尝同也。可概论乎。

  佛法大海。信为能入。净土一门。信尤为要。以持名念佛。乃诸佛甚深行处。唯除一生所系菩萨。可知少分。自余一切贤圣。但当遵信而已。非其智分之所能知。况下劣凡夫乎。然十一善法。以信居初。信心之前。更无善法。五十五位。以信为始。信位之前。别无圣位。故菩萨造起信论。祖师作信心铭。以信心一法。为入道要门也。昔王仲回问于杨无为曰。念佛如何得不间断去。杨曰。一信之后。更不再疑。王欣然而去。未久。杨梦仲回致谢。谓因蒙指示。得大利益。今已生净土矣。杨后见仲回之子。问及仲回去时光景。及去之时节。正杨得梦之日。噫。信之时义大矣哉。

  法藏比丘。对世自在王佛。发称性四十八种大愿。依愿久经无量长劫。修习大行。至于因圆果满。自致成佛。法藏转名弥陀。世界转名极乐。弥陀之所以为弥陀者。深证其唯心自性也。然此弥陀极乐。非自性弥陀。唯心极乐乎。但此心性。乃生佛平等共有。不偏属佛。亦不偏属众生。若以心属弥陀。则众生乃弥陀心中之众生。若以心属众生。则弥陀乃众生心中之弥陀。以弥陀心中之众生。念众生心中之弥陀。岂众生心中之弥陀。不应弥陀心中之众生耶。但佛悟此心。如醒时人。众生迷此心。如梦中人。离醒时人。无别梦中之人。岂离梦中之人。别有醒时之人耶。但梦中之人。当不自认为真。亦不离梦中之人。别求醒时之人。唯应常忆醒时之人。忆之又忆。则将见大梦渐醒。而梦眼大开。即梦中能忆之人。便是所忆醒时之人。而醒时之人。非梦中人也。梦中人众多。醒时人唯一。十方诸如来。同共一法身。一心一智能。力无畏亦然。此乃即一即多。常同常别。法尔自妙之法也。念佛之意。大略如此。

  生则决定生。去则实不去。二语。上句说事。下句说理。事是即理之事。谓生即不生。非直以生为生也。理是即事之理。谓不去而去。非直以不去为不去也。两句作一句看。则事理圆融。所谓合之则双美也。若两句作两句看。则事理分张。所谓离之则两伤也。若不合此两句作一句。便当演此两句作四句。谓生则决定生。生而无生。去则实不去。不去而去。虽为四句。义亦无增。合为一句。义亦无减。总一事理圆融耳。与其执去则实不去之理。不如执生则决定生之事为得。何也。以执事昧理。犹不虚入品之功。若执理废事。便不免落空之诮。以事有偕理之功。理无独立之能故也。以有生为生。则堕常见。以不去为不去。则堕断见。断常虽同一邪见。而断见之过患深重。故不若执事之为得。然总不如圆会二句为佳耳。
       吾人现前一念。缘生无性。无性缘生。不生佛界。便生九界。若约缘生无性。则生佛平等一空。若约无性缘生。则十界胜劣悬殊。阿祈达王临终。为赶蝇人以拂拂面。一念瞋心。遂堕为毒蛇。一妇人渡河失手。其子堕水。因捞子故。与之俱没。以慈心故。得生天上。夫一念慈瞋。天畜遂分。则此临终之缘生一念。可不慎乎。苟以此心缘念弥陀。求生净土。得不见佛往生乎。但此一念。不可侥幸而致。必须存之以诚。操之有素。是故吾辈于此一句弥陀。千念万念。以至终日终年念者。无非为熟此一念而已。果得一念纯熟。则临命终时。唯此一念。更无异念。智者大师云。临终在定之心。即净土受生之心。然惟此一念。更无异念。非在定之心乎。念果如是。不见弥陀。更见何人。不生净土。更生何处。只恐吾人自信不及耳。
       观经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二语既举。则言外之心不作佛。心不是佛。心作九界。心是九界。心不作九界。心不是九界。等义俱彰矣。噫。果明此理。而犹不念佛者。则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