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麦克风是缘起的现象,其作用是将声音扩大。它是否属于谁,是否有“我”的属性,并不影响其扩音作用。但我们花钱把它买来,就会在其上投射“我的”感觉,当它丢了会失落,当它坏了会难过。这些感受,就是因“我的”而产生。 我们对色身也是同样。当父母的遗传基因和合时,阿赖耶识前去投胎,将精和卵执以为“我”。从此,这个色身就成为“我的”。如果当时是别的阿赖耶识去投胎,那这个身体就是别人的了,哪里能代表“我”?只是我们将之误认为“我”,并不断执著,才形成“我”的概念。此外,我们还会将自己的情绪和想法执以为“我”。其实,那也是缘起的现象,代表生命无始以来的积累。我们时而高兴,时而难过,到底高兴时代表着“我”,还是难过时代表着“我”呢?其实都不是。它只是一种情绪、一种想法,但被执以为“我”时,烦恼就此产生了。反之,如果我们不将这些执著为“我”,身心的一切作用都还在,但我们却不会为其所缚,就能超然、自在。
问:何谓“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 答:这句经文出自《金刚经》。法,可理解为佛法;非法,可理解为佛法以外的教法。另外,法也可理解为一切存在的现象,而非法可理解为空。 不应取法,指不应执取于法;不应取非法,指不应执取于非法。因为空性是超越法与非法,超越空有二边的。如果我们执取法或非法,心就会落入二元对立的世界中,就与空性不相应了。所以,在空性的观修中,不应取法,也不应取非法。
问:“色不异空,空不异空,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何义? 答:色是指物质现象,至于空,在一般人观念中就意味着没有。如桌子代表着色,代表一种存在;而桌子以外的,我们便认为是空的、不存在的。通常,人们将存在与不存在当做截然不同的两种状况。在我们眼中,存在的色,就是实实在在的存在。桌子有桌子的实质,花朵也有花朵的实质。换言之,常人对世界的理解是:色不是空,空不是色;色就是色,空就是空。 而佛法以缘起认识世界,认为一切物质皆是条件的组合,由条件决定物质的存在。桌子的名称,只是人们为它安立的假名,如果当初称为椅子也未尝不可。而在英文、法文、日文中,桌子又有种种不同的发音和写法。可见,名称并无固定不变的实质。而桌子的本身,是由木头、铁钉、油漆等各种条件聚合而成。离开这些条件,哪里来的桌子?可见,桌子也没有固定不变的本质。桌子如此,房子如此,乃至世间万物皆是如此。我们所认为的不变的本质,从来是不存在的。 所谓“色即是空”,是说物质现象没有不变的实质,因而是空的。但空并非什么都没有,事实上,因缘的假象宛然,并不妨碍有。所以,色和空是统一的,是不二的。
问:佛经中提到的功德,和凡夫的功利有何不同? 答:功德,也是一种利益。那么,可否带着功利心修行呢?对于凡夫来说,若没有任何利益,恐怕无人愿意修行。所以,修任何法门前应明确:我们能从中得到什么利益?这是非常有必要的。明确之后,我们才会有动力。也正因为凡夫的这一特点,经中才不厌其烦地告诫我们,修这一法门有多大功德,修那一法门又有多大功德。 但若停留在功利心的基础上,我们就不能摆脱对功德相的执著。那么,修行境界是不会提高的。所以还要修空观,了知一切如梦如幻,以此超越我执和功利心。只有超越这些局限,才能真正成就无量功德。否则,虽然我们希望得到许多功德,却往往事与愿违。 我们的心就如容纳功德的器皿,若它本身的容量有限,自然也装不下多少功德。就像一个杯子,只能装一杯水;一个桶,也只能装一桶水。如果心量完全打开,就能像虚空那样,容纳日月星辰,容纳山河大地。所以说,心无所住才能获得无量功德。
问:怎样理解以一念心住于无量亿劫? 答:我们当下的一念,就是住于无量亿劫的。 只要不落于能所的执著中,当下的一念就是超越时空、亘古亘今的,从未离开无量亿劫。
问:五戒的前四戒和十善的前四善之间有什么区别? 答:两者的内容基本相同,但评判标准却不同。戒律有自身考察方式,每条戒,都有成犯的因缘。如杀戒为五缘成犯,盗戒为六缘成犯。就像法律一样,犯与不犯,犯轻与犯重,都有明确的衡量标准,这是与善法的不同所在。 另外,戒行有宣誓的前提,有依托的戒体,并且周遍所缘境界。普通的善行并不具备这些内涵。
问:四十《华严》、六十《华严》、八十《华严》有何不同? 答:是三种译本的不同。六十《华严》为东晋佛陀跋陀罗所译,四十《华严》为唐朝般若三藏所译,八十《华严》为唐朝实叉难陀所译。其中,四十《华严》只是《华严经·入法界品》这一部分,而六十《华严》和八十《华严》比较完整。但我们所熟悉的《普贤行愿品》,只出现在四十《华严》中。
四·修行路上
问:在修行中遇到退步,很紧张,怎样调整自身心态? 答:修行的退步有两种情况:一是正常的退步,一是非正常的退步。修行过程,是降服凡夫心的过程。而凡夫心是无始以来形成的,虽然我们每天按特定的法门不断修习,但在此过程中,面对不同境界,凡夫心仍会发作,修着修着就失去感觉了。只要按正确的方法去做,这种退步是正常的,且往往是进步的前奏,所以不必着急。 另外,还有不正常的退步。根本未按一定方法去修,在修行过程中也未能持之以恒,而是三天打鱼二天晒网,刚修出一点进步就放弃了。这种退步可能一退千里,或许要重头开始,而且会成为日后修行的障碍。这种退步,才是需要紧张的。
问:听经时心比较清净,但回到工作中烦恼还是很多。如何才能摆脱凡夫心,保持内心清净呢? 答:对治凡夫心,应针对其落脚点下手,也就是我们贪著的一切,包括家庭、事业等。只有减少这些贪著,内心才可能清净。《金刚经》说得好:“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了达事物无常、无我的本质,我们才能淡然面对,不随其所转。 有了正确观修方法后,应持之以恒地修习,否则就容易退转。不仅修行如此,掌握世间任何技艺也是同样。如弹琴、习武、练书法,都要每天不断练习,才会熟能生巧,任运自如。任何心行都是长期培养起来的,应每日数次不间断地观修、巩固,并在未修中间保持正念。如果我们每天以十分钟念佛,其余时间都在念贪、嗔、痴。那么,十分钟的正念又如何抵挡二十多小时培养的贪、嗔、痴力量?凡夫心是无始以来培养的,要抵抗它,必须加倍努力,一刻不能松懈,否则它随时可能卷土重来。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